辭別了孫恆等人,李嚴又回到了正在建設中的農莊,看到那些圖紙上的東西一樣一樣的變成了現實,心情非常舒服。
李嚴在深入地瞭解了農莊的防禦系統後,對魏民生的這些設計簡直佩服到了極點,唯一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這座防禦能力超強的堡壘沒有設計一個瞭望點呢,沒有瞭望點如何能夠及早發現有敵人入侵,更談不上及時組織有效的反擊措施。
在向魏民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後,魏民生說普通的瞭望塔太低了,觀察範圍太小,等農莊的建設全部完工後,會安裝一個比華夏山莊山門還要高的瞭望點,絕對比普通瞭望塔實用。
比華夏山莊的山門還要高,李嚴不敢想象該怎麼修建,也許,主公又有什麼新奇的東西要拿出來了。
這回李嚴還真是猜中了,原來魏民生是準備修建一個浮空的瞭望點,既不佔用多大的地方,還有足夠開闊的視野,最重要的是,這個浮在空中的瞭望平臺還可以作為今後無線網路的基礎。
由於這個世界中華夏山莊之外的無線訊號應用幾乎為零,所以也不存在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電磁波干擾現象,訊號的傳播距離和穩定程度都不是現實世界中能夠相比的。
而且這個空中的瞭望平臺有了足夠的高度後,不但可以實現本地網路的大範圍覆蓋,如果再加裝一個適當的大功率定向天線,利用微波通訊甚至可以實現華夏山莊和李家農莊的無線區域網聯接。
微波的頻率極高,波長又很短,其在空中的傳播特性與光波相近,也就是直線前進,遇到阻擋就被反射或被阻斷,因此微波通訊的主要方式是視距通訊,超過視距以後需要中繼轉發。
一般說來,由於地球曲面的影響以及空間傳輸的損耗,每隔50公里左右,就需要設定中繼站,將電波放大轉發而延伸。
而魏民生透過衛星地圖發現,山莊至夷陵的直線距離也大概就是50公里左右,華夏山莊本來就位於山上,可以選擇一個位置較高的山頭建造固定的微波通訊塔,再加上浮空平臺的高度,與山莊實現視距通訊是有條件的。
在這個浮空瞭望平臺的建設方式上,最初魏民生是想使用幾個大氫氣球搭載一個吊籃來實現的,但這氫氣球不好控制起降,浮力大小容易受到氣溫變化的影響,而且還有起火的危險,所以被扣除掉了。
用氦氣球的話,雖然比氫氣球安全,但也存在無法在氣球上控制起降的情況,離開了繩子的束縛就容易被大風吹走,那樣的話,氣球上的人必死無疑。
魏民生還考慮過熱氣球,但在觀看了熱氣球的升空影片後,還是有些不太滿意,一是因為那熱氣球用的燃料不好解決,二是因為熱氣球升空的時候太麻煩,先還要用鼓風機把氣囊吹起來一些,才能加熱到氣囊裡面的空氣,產生向上的浮力,三是噴出的火焰控制不好的話容易引燃氣囊,造成事故。
在綜合思考之後,魏民生專門訂做了一個小型的熱氣球,只能夠承載三四個成年人的樣子,但下面的氣囊口要比平常的熱氣球要大一些,而且用鋁合金材質做了一個圈,把氣囊口撐了起來。
另外又訂製了一個剛好能夠裝下熱氣球的環形氣囊,材料是製作氦氣球的,具有很好的密閉性。
然後魏民生把這個環形氣囊中充入了氦氣,並用繩子把那個熱氣球的邊緣固定在環形氦氣圈上,就像給熱氣球套上了一個游泳圈一樣。
這樣的話,這個小型熱氣球的升空就不用像普通熱氣球一樣需要用鼓風機吹起來了,憑藉氦氣環的浮力就可以把熱氣球升起來。
魏民生看了看這個氣囊升起來的狀態,發現氦氣環雖然已經把熱氣球的氣囊撐開了,但氣囊的頂部卻軟軟地耷拉著,噴火升空時還要注意火焰的大小,不然很容易把氣囊點著。
於是,又買了一個小一點的氦氣球,把熱氣球的頂部吊了起來,這下噴火就方便多了,一點都不用擔心引燃氣囊了。
由於氦氣環是與熱氣球緊緊挨著的,熱氣球內的熱量也會透過接觸的地方緩慢地加熱氦氣環中的氦氣,氣體的熱脹冷縮現象是非常明顯的。
為防止加熱後的氦氣撐爆氦氣環,所以氦氣環中只充入了百分之八十的氦氣,留了一些膨脹空間,這樣的設計,使得氦氣環在加熱後隨著體積的變大還可以獲得更大的浮力。
這個加了氦氣球的熱氣球在空氣中的浮力和自身重力幾乎都被抵消掉了,所以顯得非常輕,幾乎一個人就可以輕鬆地移動。
把熱氣球氣囊中的空氣加熱後,原本最多隻能承載四人的熱氣球,加了個氦氣環後竟然具有了能夠承載六個成年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