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點半的時候,民生食堂的送餐車終於駛入了宏揚小區,各種用保溫盒盛裝的菜品放在定做的塑膠框中,一層一層整齊地碼放在密閉的箱式車箱中。
這些塑膠框上都標有一個數字,與菜品領用單上菜品編號的前兩位相對應。塑膠框內被分成了十個格子,每個格子也有一個編號,與菜品編號的第三位相對應,每一個格子放了一個五層的保溫盒,保溫盒上除了一個條形碼外,也有一個數字,與菜品編號的第四位相對應。
五百道菜品,一共只有十個塑膠框,幾分鐘的時間,大家就把餐車上的菜品搬到了食堂內的菜架上,塑膠框上標有數字的一面朝外,按照數字順序整齊地擺放,便於按照訂單取菜。
國人幾乎沒有什麼排隊意識,做什麼都是一擁而上,把視窗圍滿為止,然後伸出長長的手臂,只為了讓自己的手能夠離工作人員更近一些,表示自己排在最前面,尤其是在這種可以領免費東西的活動中,很容易引起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魏民生在以前的工作中對此深有體會,所以在製作發放免費菜品的工作方案時,特意要求在視窗上安裝一個顯示器,按照上午預領登記時的登記時間順序顯示當前發放號單編號,避免領菜時出現混亂。
食堂的工作人員按順序收到號單後,根據號單上的四位菜品編號數字,可以快速地找到裝菜品的保溫盒,然後號單上註明交了押金的直接把菜品提走,沒交押金的在工作臺上把菜品裝到自帶的容器中。
整個工作流程在設計時就經過了最佳化,最大可能地節約了時間,平均每個菜品的取菜時間可以輕鬆地控制在10秒左右。
由於是民生食堂開張的第一天,食堂周圍已經聚集了一兩百號人,劉夢玲和陳小華和送餐的駕駛員看到取餐的人多,為了提高大家取菜的體驗,主動做起了服務員的工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五百道菜品,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全部發放完畢,
劉夢玲和陳小華擦了擦汗,對這個結果感到非常滿意。
由於這些免費菜品是分散盛放運輸的,所以一次只能找到一個菜,今後的網上訂單肯定是一個訂單幾個菜放在一起的,可以一次性找齊,用不著像這樣搞得手忙腳亂的。
按照今天實際的取菜速度,在半個小時之內,一個人可以很輕鬆地分發數量上千的菜品,這種分發速度是使用傳統的同城快遞方式所不可想象的,分發能力是傳統方式的百倍以上。
劉夢玲和陳小華在這百倍的效率提升中,終於發現了廣闊的盈利空間,民以食為天,如果這種模式取得了成功,僅僅是一個食堂,只需要做中午和晚上兩頓,每天就可能創造三萬的銷售額。
如果這民生食堂開到了縣城的每一個小區……
劉夢玲和陳小華相互看了一眼,都明白了對方眼中的意思:縣城的餐飲業要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