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時過後,碼頭上王罕看著太陽東昇,目光中露出了一抹冉冉升起的自豪感。
旁邊蘇緘等廣州官員,亦是昂首挺胸。
灼熱的烈陽下,珠江碼頭上不知道多少艘商船升起了風帆,又不知道多少艘大船浩浩蕩蕩向廣州駛來。
而在這萬千巨舟當中,一艘極為龐大,有著兩個高大的風帆,中間冒出一個巨大的煙囪,滾滾白煙直衝雲霄,外表猙獰的艦船極為耀眼。
這艘船就是大宋第二艘鐵甲艦——廣州號。
因為北方戰事已平,第一艘鐵甲艦台州號在交付給駐紮在臺州的寧海軍以後,大宋的注意力就開始關注起了南方。
準確來說是東南亞。
所以第二艘鐵甲艦就第一時間裝備給了駐紮在廣州的靖海軍,以此開拓麻逸、室利佛逝等地。
相比於台州號長不過33米,寬不過6米。廣州號長有46米,寬有8米。看上去不過多了10餘米長,2米寬,可載重和排水卻是成倍增加。
主要也是台州號並不是全甲,只是外表裹甲,裡面大部分地方和工藝都是大宋海船,所以主體部分與大宋普通海船差不多,只是多了外表鐵甲,裡面有兩臺蒸汽機的構造。
而後面的鐵甲艦則一步步提升鋼鐵的比例以及蒸汽機的數量。
比如到第六艘山東威海軍擁有的登州號鐵甲艦的時候,這艘巨舟已經把絕大多數船體都更換成了鋼鐵,蒸汽機數量更是達到了10個。
建造當中的第七搜鐵甲艦,全身鋼鐵,預計長130米,寬19米,排水量達到9000多噸,蒸汽機數量為12個,堪稱巨無霸。
廣州號的提升雖然比台州號並沒有提升多少,然而跟停在碼頭港口的那些普通商船比起來,體型上已經非常誇張。
大宋最大的海船能達到一百多米,雖不能跟鄭和下西洋的福船比,卻也差不太多。
不過卻少有人會選擇它出海。
一來那麼大的船隻,價格也非常昂貴,普通商人根本負擔不起。
二來古代的木製船抗風浪的能力較差,船隻如果太龐大,即便能裝非常多的貨物,一旦遇到暴風雨,很有可能傾覆。
後世泉州、廣州近海就出土過不少宋代商船,卻很少有長度過50米者。
幾乎都在30餘米長,10米寬,排水量約600噸,載重約800噸的程度,體型與台州號接近。
原因就在於商人逐利,雞蛋不會放在一個籃子裡,不可能選擇那麼大的海船,從而給自己帶來一次風浪就全軍覆沒的危險。
所以停在碼頭的都是30米長度以下的海船,普遍在3020米之間。
在這種情況下,比這些海船近乎大一號,甚至大一倍的廣州號在一眾海船當中,就顯得鶴立雞群,璀璨奪目。
“這就是廣州號嗎?”
譚文學等人目光也都聚集在那艘巨大的軍艦上,露出驚訝的目光。
“不錯,這就是廣州號!”
蘇緘讚許道:“當場我看時亦覺得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