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駿沉吟片刻,目光看向夏竦道:“夏相剛才說外貿收入正在下降,是遼國和西夏的緣故吧。”
“是啊。”
夏竦嘆息道:“以前每年遼國和西夏都要大量進口我們的東西,像硫磺之類,一年他們能進幾十萬斤,其餘茶葉、絲綢、鐵器、衣物等等,不計其數,現在.”
現在隨著遼國大敗,西夏分崩離析,那種當年宋夏、宋遼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盛況早就不見蹤影。
雖然還是有很多邊境牧民會與宋國交易,但缺少了國家主體進口以及官方大規模採購戰略物資之後,貿易量自然也就大幅度下降。
這就導致大宋雖然目前的硫磺、鋼鐵、青銅等戰略儲備資源豐富,卻找不到買家,亦不失為一件令人匪夷所思之事。
畢竟這些東西若是以前,那都是被禁止出口的。
“唉,我這工業革命才剛開始呢,就已經開始失去市場了。”
趙駿聽到這事也是扶額。
市場對於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沒有市場的話,那對於大宋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依我之見,不如先暫緩一些大基建專案,把財政省下來打仗怎麼樣?”
宋綬說道。
“不行,這些專案都是定下來的,豈能朝令夕改?”
趙駿搖搖頭。
隨後又皺起了眉頭。
現在的問題簡單明瞭,就是入不敷出。
以前大宋財政健康的原因有三個,一是解決三冗,特別是兵冗問題,節省大筆財政支出。
二是改革稅務,不再是以前那種掘地三尺的稅收,能夠保證稅源穩定且源源不斷。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積極開拓外貿,發展與周邊、中東乃至西方產業。
特別是最後一點,如今大宋的外貿貿易額從原來的不過幾千萬貿易額,如今增長到了數億貫,按稅率來算,每年為大宋帶來約三四千萬貫財政收入。
可以說外貿已經是大宋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之一。
其中與遼國和西夏的貿易就很重要,每年的貿易額約有一億多貫,為大宋持續帶來一千多萬貫的收入,是相當龐大的市場。
但隨著遼國和西夏變成如今這樣,市場分崩離析,那自然會影響大宋的外貿額。
“保障財政這種事情,無非就是兩種辦法,開源節流。”
趙駿沉吟道:“一些不必要的財政支出早就已經縮減過,再節衣縮食的話沒有必要,也節不出什麼東西來,所以要想搞錢還是得開源。”
“工業時代開源的辦法無非兩種,一種是向外殖民擴張,掠奪殖民地的財富。”
他繼續說道:“第二種就是用農業補貼工業,等工業能力提上來,再生產商品向國外傾銷,從而迅速積累財富。”
“後者肯定是不行的,國內的民生才剛提上來,百姓才剛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就馬上提稅壓榨百姓,那百姓肯定會罵死我們。”
“但現在又缺錢打仗.可惜了,我們國內的市場都還沒飽和,才剛起步呢。只要紙幣和銀元發售,國內市場和貿易量肯定能更上一個臺階,稅收也會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