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城小紙坊街口,幾名士子正在旁邊的狀元樓吃飯。
他們是汴梁書院的學生。
從景佑四年開始,朝廷就在汴梁興辦學校,取名為汴梁書院。
區別於太學,這裡除了教儒學以外,還教理科。
招收的學生不看家庭條件,唯獨看學習能力、人品道德以及是否能吃苦耐勞。
簡單來說,這所學校就是大宋剛進行理科教育的試點學校,也是除了趙駿最開始教的那批學生以外,第一批接觸理科的孩子。
當年趙駿從後世帶來的《物理有趣小實驗》《化學基礎反應》《小學數學》等課外書,也成為了這裡的教科書。
九年過去,這裡不少學生都已經順利畢業,並且參加了去年的科舉。
今年二月春闈,由於朝廷在今年正式把數理化納入到科舉當中,汴梁書院就成為了最大受益者,二百多名進士,有一百二十多人出自汴梁書院。
一時間汴梁書院名動京師,讓這個原本只存在於傳說當中,基本沒什麼名氣的學校,一夜之間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此刻狀元樓內,幾人互相敬酒。
“諸位,這次春闈高中,一雪前恥,再也無人敢說我們學的科學無用了。”
“是啊,多年努力,也算是有了回報。”
“考中進士之後,就要被選官磨勘。王兄、李兄、張兄,你們以後是什麼打算?”
“我想入科學院,你們呢?”
“王兄你也是?”
“巧了,我也是。”
“校長說過,科學才是未來之道,當官有什麼好?科學院的院士在外行走,誰不尊敬?”
“額難道只有我一個人想當官?”
幾個一起中進士的同學互相說著,大部分人居然都想進科學院搞科研,這也算是一件奇事。
不過目前科學院的門檻確實很高,除了必須要有專業的素養之外,還要有學術水平和進士出身。除非前兩者能力過硬,朝廷賜同進士出身,否則很難進去。
沒辦法,現在科學院還是跟官員品級掛鉤,可以理解為科學院並非是一個科研機構,而是朝廷下面的一個研究科學的官邸。
裡面的高階專家教授都是正五品往上走,科學院院長更是正三品。
雖然現在科學院院長由趙禎掛名,平日裡由賈憲、萬直臣、燕肅三位副院長主持工作,但隨著朝廷重視科學,他們的地位可比普通尚書侍郎高,待遇也更豐厚。
“賣報咯,賣報咯。朝廷又有新政了,快看看,這次又是大改革,關乎我們每一個老百姓哦。”
就在這個時候,賣報的報童揮舞著手中的報紙走了進來。
有人連忙說道:“快來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