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第二十七章 交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七章 交子 (1 / 3)

趙駿以前只是聽專業課老師粗略講過宋朝茶法的問題,但直到現在才詳細瞭解裡面的具體情況。

原來從宋朝開始,軍費開銷日益龐大,邊軍軍餉的問題還算好解決,可糧草的問題就難了,需要往邊境運糧,還要抽調民夫徭役,中間耗費無度。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朝廷就開了交引法。

所謂的交引法,就是讓商人幫忙運糧到邊境,然後給他們一定政策上的優惠,目前實行的就是茶法。

茶雖然在我國很早被人食用,但起初它只是貴族地主們的消遣品,在民間還沒有流行。

到了唐代,飲茶才成為社會的普遍風氣,製茶葉和茶葉貿易也開始發達起來。

唐中葉以後,茶便被視為一種徵稅物件,並且不久就確定了專賣制度。

茶、鹽、鐵、酒等成為朝廷徵榷專賣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到了宋代,茶已經和米、鹽一樣,成為百姓“一日不可以無”的生活必需品。

宋政府繼續前代的辦法,實現茶葉的官專賣制度,茶利遂成為宋政府的主要收入組成部分。

在李諮改革北宋榷茶制度以前,宋政府實施的茶法主要是“入中法”。

雍熙二年,因對外用兵,北部邊防糧草缺乏,遂讓商人自運糧草繳納給邊防各地。

邊地收到糧草後,按照當地市價及商人運送路程的遠近計價,並有一定的優惠,再發給商人一種領款憑證,名為“交引”,這也是交子的起源。

商人持交引到京城領款,或由京師榷貨務批引後,到解州、江淮地區領取茶,這就是入中。

補償入中的貨物後來又增加了香、礬,於是入中就成了宋代專賣制度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此法有利於北宋的國家財政。

但這個法子雖然比較好,可有個作價的問題。

宋朝朝廷使用這個辦法,是為了解決朝廷自己徵集與運送糧草的成本。

然而商人也要花費成本才能夠把糧食運到邊境,那麼從官府角度考慮,因急於為沿邊籌集糧草,必須優價鼓勵商人入中,就要給商人一定優惠政策。

比如這次商人運糧花費的成本是八十萬貫,朝廷為了提高商人運糧的積極性,就要給這八十萬貫估成一百五十萬成本,讓商人多賺錢。

雖然商人賺錢是合理的事情,但這八十萬貫變成一百五十萬貫對於朝廷來說,還是難以承受,就變成額外支出的冗費之一。

事實上這部分支出一開始沒有那麼高,按照之前政策,進行實估的話,八十萬最多變成一百萬或者一百二十萬。

但隨著戰事吃緊,邊境糧食短缺,再加上入中法屬於異地結算延期付款的賒買制度,操作極為繁雜。

從交貨到取款,距離遠、時間長、交引批轉手續多、交通費用大,與現錢交易相比,資本週轉慢、交易成本高等特點,造成了支付的價格越來越高。

因為宋政府的購買機構為了獲得足夠的入中糧草,必須多給交引、高予虛估。

交引發行越多,結算機構就越無力及時兌現,勢必導致交引的票面價格縮水而向實際價值迴歸,最終挫傷入中者的積極性。

而一旦入中減少影響了軍需,購買機構只能更進一步加大虛估。並且作價不合理,又導致各場務要多付茶葉。

入中商人多半與邊地官吏相勾結,故意高估入中貨物的價值,從中漁利。

這種虛估之弊又使宋政府蒙受嚴重損失。

簡單來說,就是原本八十萬的成本,實估最多一百萬。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