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櫱: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寶玉石的來源
比如在《乃粒》篇對農業的講述中,指出水稻育秧後三十天即拔起插秧,一畝秧田的秧苗可插秧二十五畝;又註明旱稻食水三鬥,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
比如在養蠶方面,有講述培育雜交家蠶的方法:將黃繭蠶與白繭蠶雜交,培育出褐繭蠶;將“早雄”和“晚雌”雜交,培育出“嘉種”。
郭文東最為關心的,還是跟軍事有關的技術。
比如在冶煉技術方面,講述有:如“凡焊鐵之法,西洋諸國別有奇藥。中華小焊用白銅末,大焊則竭力揮錘而強合之,歷歲之久終不可堅。故大炮西番有鍛成者,中華惟恃冶鑄也”。
還又注有活塞式鼓風技術,較歐洲皮囊式鼓風裝置更為先進。響銅合金、響器成型、鐵錨鍛造、鋼針拉制以及“生鐵淋口”等特殊化學熱處理工藝和金屬複合材料技術,亦為最早期的明確記載。在現代,這些基本原理仍然適用。
改善當前的冶煉技術,可製造出更高質量、效能的熱兵器。
郭文東在翻閱著,兩人在靜靜地等待著。
看著郭文東歡喜又愛不釋手的模樣,有人欣賞自身的研究成果,宋應星為之欣慰。在以前,這些技術不受重視,受到朝廷冷遇,讓宋應星十分失望。
郭文東重視技術,讓自身所學有用武之地,再加上他保家衛國的決心,是促使原本對朝廷失望透頂的宋應星前來南京的兩大因素。
全部簡略性翻閱完畢後,郭文東將書本放在桌面上。
宋應星道:“我著作出此書,於崇禎十年刊印,只可惜工部不重視,許多技術尚未推廣。”
郭文東心想,大明內憂外患,財政枯竭,忙於應付,統治者根本無暇無極,又或者是未重視起來。
他嘆息道:“如此曠世奇書,竟不受重視,乃是大損失。”
又再說道:‘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便是先進生產力。”
生產力?這個詞兩人聞所未聞。
郭文東解釋道:“所謂生產力,是人改造世界的能力。比如用更先進種植之法,讓糧食產量更高,這是技術促進生產力提高的辦法;比如用先進的技術,製作出車、船,讓出行更便利、物資流通更順暢,這同樣是技術促進生產力。”
兩人都是很懂技術的人,稍加提示,當場就懂了,這個詞實在是精闢。
郭文東再說道:“先生傾盡心血研究,著作此書,不能就此埋沒。我在信中跟先生所說,來南京總管兵器製作,既讓先生的‘五金’、‘佳兵’和‘冶鑄’這三篇所著的技術推廣,讓先生所需有用武之地,又為軍隊製造出更先進之兵器,一舉兩得。至於官階,仍是正五品。先生製作出先進火器,讓京營戰勝建奴,便是大功勞,我定會奏請朝廷,表彰先生功績,論功升職。”
到了晚年,總算有人賞識自己,宋應星覺得雖然遲了一些,總算不會留下太大遺憾。
他站起身來,激動道:“將軍放心,我定會竭盡全力!”
隨即,宋應星向郭文東深深的作揖,他由衷感激這個賞識他的年輕人。
他又再指了一下宋應升,說道:“將軍,我兄長雖然造詣稍差,亦可協助打理兵器作坊。”
郭文東點頭道:“我會奏請朝廷,任命先生為總管,正五品;大先生為副總管,正七品。”
原本南京就有朝廷的兵工廠,郭文東是要新設立一處兵工廠由他來掌管,負責供應神機營武器裝備,只要馬士英答應就沒問題,以朝廷的名義運作。
宋應升向郭文東作揖謝過。
隨即,宋應星主動說道:“將軍,自生火銃乃是畢懋康發明。我所學甚廣,若僅以火器技術而論,我不如畢懋康。但只要給我時間,定能研究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