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糾結的就是,《新年》那票房,能嚇死人啊。
張譚心裡有顧忌,晚上睡覺前,摟著蘇莎傾訴:“我想再拍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和現在拍的紀錄片差不多,但講的是新年美食,記錄新年傳統文化。我打算把它拍成電影的規格,你覺得怎麼樣?”
蘇莎學校放假後,沒有回老家,而是在廬影上班,職務是廬影公司的總經理助理,跟著李豔學習管理。
聞言有些不解:“如果你想拍,那就去拍啊。”
“有點難題沒解決。”張譚搖了搖頭,“《舌尖上的中國》是標準的紀錄片,央視出資,央視播放,顧好口碑就行了。但是《新年》拍成電影,進了院線,很可能賠的褲衩都沒了,以前國內沒人這麼玩。”
蘇莎便疑惑的說:“那把《新年》也拍成標準紀錄片,不可以嗎?”
“可以,但是紀錄片進電影院,國內還沒有做過,我想開個頭,做個嘗試。也算是給中國紀錄片事業,探索一條道路。”
“那就去做吧。”
“票房撲街了呢?”
蘇莎盯著張譚的眼睛:“你還會在乎票房?你不是天天標榜著自己不愛錢,愛的是生活,是藝術嗎?”
那是裝逼的話。
張譚用小拇指搔了搔眉角:“票房撲街了,不是砸了我的招牌麼。”
“我看出來了,你是有了包袱,人家都說跟著譚張有肉吃,你就患上了思想包袱。其實不需要這樣,我知道你並沒有那麼在乎賺錢不賺錢,你也有能力不在乎賺錢,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和張譚耳鬢廝磨好幾年了,蘇莎懂得張譚的心:“你在我的心目中,一向是個敢想敢做的人,既然不想自己變成一個商業化俗人,為什麼不勇敢去追求自己喜歡的藝術呢?”
蘇莎說的不算新鮮大道理,但還是給張譚解開了困惑。
不知從何時起,他漸漸被巨大的商業成績衝昏了頭腦,被無數讚譽吹捧,彷彿成為了成功的代名詞。
然而從重生伊始,他就捫心自問過自己的追求,不是賺多少,是瀟灑的生活,有些逼格、有些文藝、有些意義的生活。
為什麼因為擔心一部紀錄片電影的票房撲街,就不去拍它了?
《舌尖上的新年》口碑並不差,好評無數,只是不適合商業而已。但為何什麼追求都要符合商業呢,口碑和商業,首先應該滿足口碑,其次才是商業,這才符合自己對逼格的追求啊。
“我明白了,拍!”
張譚也不矯情,想通了立刻就幹。
《新年》在上輩子的投資是一千多萬,但是現在,通貨還沒那麼膨脹,張譚估算一下,採用高畫質攝影,大概七八百萬,就能拍出來了。這七八百萬,根本不算錢,也無需跟央視合作,想拍就拍。
顧忌個屁啊!
……
“三倍工資?這我肯定要留下來,我剛在三環付了首付,每月按揭六千多,要人命,這外快不能不賺。”陳力聽了張譚的想法,第一個贊同。
接著不出意外,跟張譚打天下的團隊成員,全都沒有猶豫,答應過年不回家。央視的員工,也不介意賺外快,只是有兩個導演,國慶期間需要借調去春節晚會,沒法答應。
至此,在小年這天,攝製組把名字一換,又開始了《舌尖上的新年》拍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