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他只知曉閣老也是倉庚州人士。
袁天成知曉閣老仙逝以後,悲嘆不已,感慨道:“五十年允一諾,武夫真英雄。”
李子衿連夜趕路,日夜兼程,輾轉數十座山水法陣。
這些文廟脫墨家建立的機關法陣,在大戰之後依然得到了延續和儲存,讓扶搖天下九州之間的輾轉,不再僅僅依靠仙家渡船。
故而李子衿回到倉庚州的時間,比想象中短了許多。
他按照袁天成給出的地址,來到閣老的家鄉。
這裡曾經是一座城,後來毀於圍殺之局的靈氣浪潮,又在戰後重建中,逐漸恢復了往日的榮光。
人來人往,人走人留。
物人兩非,故人故地都已不再是當初的面貌。
青衫劍仙感到一陣唏噓,有感而發,於郊外青山上,替閣老挖墳一座,立碑一塊。
墳頭上香,敬酒,磕頭。
“前輩膝下無子,小子便代為行孝,還望前輩九泉之下,莫要嫌棄小子才是。”
他努力擠出一個笑容,最終灑酒一壺,是他與那位武仙老人皆最愛的劍南燒春。
閣老從不說,可李子衿知道,他做夢都想要歸鄉,死了都想埋骨家鄉。
可他就是倔,到死也不服軟。
家人早已死盡,並非不肯對家人服軟,而是少年的他,不願對老年的他服軟。
男人至死是少年,死在外鄉,還是少年,變成骨灰,依然是少年。
回不夜山之前,李子衿順路去了附近的臨安城,見到了正在指揮蒼白紙人修築城牆的書生梁敬。
原本還有守城將士阻攔李子衿的出入,可當他們看見青衫劍客腰間那塊篆刻有“燕”字的令牌之後,便無人膽敢上前阻攔。
梁敬與李子衿簡單聊了些倉庚州如今的近況,也替他解答了燕國令牌為何如此好用的理由。
其實無外乎於燕國人人鐵骨錚錚,燕王秦雲率軍四十萬,死守無定山,最終秦雲戰死沙場,膝下獨自秦戰接替燕王之位,依然下令死守,面對千萬妖族大軍,不撤不退不降不死不休。
後來秦戰親自領兵,身先士卒,在那場最為兇險的守城戰中斷了雙臂,亦無怨言,燕國四十萬鐵騎死傷過半,卻無一人當逃兵。
故而此戰過後的燕國,將伐煊聯盟的數十座藩國悉數收編,並且得到了它們與文廟學宮的認同,如今已是那扶搖天下名副其實的燕王朝。
李子衿離開之前,御風俯瞰腳下倉庚州一眼。
想起那年裁光山山神廟內,有位粉衣真神仙,笑言燕國令牌三年之內,能在一州之地暢通無阻。
那人果真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