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八零三章 上國心態(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零三章 上國心態(一) (2 / 3)

這人參、貂皮、鹿茸等的產業鏈,面向的就是大順市場。深度捆綁之下,不朝貢也得朝貢,根本不可能搞大順之前那種純粹小農內部迴圈的模式。

當然,這種方式,肯定不算是王道。但大順開國所塑造的學術環境,一個個慷慨激昂力圖洗刷前朝末期的文人羞恥,要說對外政策上,孟松麓嘴上說支援王道,但內心對這種輕重術的霸道手段,還是比較支援的。

而且這件事,牽扯的是藩屬怎麼看待大順的問題,大順肯定是有自己的政治正確的。

總不能說藩屬說你行的不是王道、我們才是王道。大順這邊的儒生不可能就趕緊點頭,沒錯,你說得對,這朝廷已經不是王道正統了,你趕緊過鴨綠江來建設王道樂土吧,我們易服歡迎。

總歸這些年在江南的經濟變革所引發的學術思考中,對天下這個概念、以及怎麼維繫天下,至少得有半數的儒生對劉鈺搞輕重術霸道,是避而不談的。

大家都知道,大家都不說。

不會閒著沒事幹拿這個搏名。

一來搏不出來。

二來容易被那些大商人、參與到貿易中的轉型士紳,僱一群流氓打一頓,再寫書唱戲抹黑。

當然這是對外的。

對內的話,江蘇的讀書人群體,對有些事也是一種看破不說破的狀態。

比如鹽政改革之後,松江府取代了揚州,成為了五省鹽業的物流和金融中心。

固然說,朝廷從鹽稅裡徵了一筆稅。

但終究是官督商營,新的一批鹽商群體依舊獲得了足夠的利潤。

而獲得的這些利潤,又投資到了江蘇省內。

比如蘇北的海堤、水利工程,至少三分之一的投資,其實源於五省的老百姓吃的鹽的錢。

相當於抽了五省老百姓的錢,修了蘇北的海堤和運河。

再比如關東的大豆種植業,蘇北的棉產量蹭蹭地上漲,那幾乎都是廢話。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豆價壓得低,棉才有的賺。

省內眾人都得了好處,難道蹦著高說這不合理?這不合王道?

雖然一部分人很懷疑,劉鈺之所以非要廢掉揚州,讓鹽業中心和輕工業中心重合,有可能是為了將來某一日,藉助鹽業的運輸渠道,把蘇南的輕工業品一併運出去,借用鹽業形成的成型的運輸線和市場範圍。

但現在也只是懷疑,至少此時還沒看出來確實準備這麼辦。

是以好處大家都得到了,又會有幾個人站出來把話說破?

反正現實就是這麼個情況,自耕農以上生活水平整體都有所提升。

本身大順的自耕農和英國那邊又不一樣,英國圈地所影響的那些自耕農,是靠“公地”維繫生活的,圈了公地,只靠自己那點自留地肯定是活不下去;大順江蘇的自耕農,是靠男耕女織維持的,別說公地了,公池塘都早就私有化了,只要維繫女織不破,受影響最大的終究還是自耕農以下的佃農。

織機下鄉,外部掠奪,穩住了江蘇的自耕農,毀滅了江蘇的佃農。士大夫對佃農的態度……也真算不上關注,甚至基本都不算在“民”的範疇內,尤其是取消人頭稅役之後,基本開除民籍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