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人手,就得從本土移民。
你想從本土移民,朝鮮橫在那路線固定,最適合的外遷人口就是淮北魯南等地的大量貧民,而那裡因為水患等因素,每年都有一大堆的災民。
到頭來,朝廷一分錢不用花,鯨海周邊就能有足夠的人口,還能緩解一下淮北地區的人地矛盾。
這有點像是殖民地模式,而且是很標準的那種英國北美殖民地的模式,承包給殖民公司、授予壟斷權。
想要複製類似手段,有許多先決條件。
其中一條就是“賺錢”。
比如弗吉尼亞公司,就是靠菸草撐起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塊殖民地;法國則是靠“撲買”毛皮。
總之,商人和資本不是為貧民服務的,得有利可圖才會去。
蝦夷這地方的先決條件,就是日本開放、同時日本開放糧食貿易,缺一不可。
缺一條,那破地方就算白給人,都不會有人去的:想去的窮人去不起;去的起的富人不可能跑到那去當個三十畝地一頭牛的自耕農,來個階層倒退。
搞成撲買制度後,這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廢除賤籍的疍民等,可以被僱傭去那邊摸魚抓蝦,賣給日本。
淮北地區的大量貧民和失地百姓,可以從山東東南的港口出海,那是最近的路線。可以被僱傭到那邊開發,緩解人地矛盾。
可以解決鯨海周邊漢人稀少、將來擔心被人奪回去,以及應對沙俄東擴人口對邊疆地區的蠶食。
當然,最關鍵的是朝廷不用出一分錢,而且還有的錢賺。
就像是很多去南洋的移民,是在本地真的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往外面跑。即便那樣,他們出海也有很多,是“去了之後幹活還船票”,結果就被扔進了甘蔗園,敢跑就威脅告發荷蘭人說沒有居住證。
指望官方移民,毫不現實。大順要有這樣水平的組織力,能搞上百萬人口的移民大開發的水平,早衝出亞洲了。
之前劉鈺搞得移民方式,基本是這樣的,只是之前不過小打小鬧,這一次朝廷是要真正弄點大的。
而且可喜之處,既是來源於不太遠的傳統“買撲”制,又可以借鑑弗吉尼亞公司的經驗。
至於是否賺錢,肯定是賺錢的。
蝦夷的魚蝦等俵物,在日本也是上等貨,單單是這些一年就不少銀子;而日本就算聽信了劉鈺的“四凶”之論,人口也就是保持在千萬級別的水平,糧價也不會太低。
朝中的改革派又不只是劉鈺一個人,給了新思路,自然也就有人可以運用運轉。皇帝應該也是考慮把勳貴們的錢都往邊疆扔開發邊疆,同時用利潤代替在國內兼併土地,一舉兩得。
雖然外面傳聞的挺好,都覺得大為有利可圖。
但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到底有沒有利,兩家還是直接問了劉鈺,以做到心裡有數,決定投多少錢。
劉鈺心裡想的則是,果然,在大順改革,想往前走,只能打著復古的旗號……好在歷史足夠長遠,總能挖出來一些新東西,打著復古的旗號用。今天能挖出來“買撲”,來解釋殖民公司乃古之故事,明天說不準也能挖出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