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兩個老人相視一笑,顯然相對於羅剎邊界問題,兩人更在意蝦夷。
劉鈺見狀,奇道:“看似父親也很在意?”
“自然在意。朝廷要開發蝦夷地,要效宋元時候‘撲買’制度,包稅租出。若如貿易公司一般,作價撲買出去。如今京城都在討論此事,前些日子你在倭國,並不知曉。如今有錢的,都在觀望,想要知道到底值不值那麼多錢,一個個心底沒底。”
“再者,朝廷又出了禁令,不準勳貴囤積土地,嚴令退地。你是封爵了,你大哥也能襲爵,家裡總得給你剩下的兄弟們留些產業。像你說的,雞蛋不能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如今朝廷要重啟撲買制度,自要慎重選擇。”
可能是壟斷權的名字不太好聽,畢竟太古典了,得古典到春秋戰國時代。叫榷吧,名聲又不太好。想來想去,翻出來了不太古典、宋元時候的撲買、買撲。
明初的匠戶制度,伴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瓦解。
大順定鼎天下之後,民間資本漸漸積累,又廢除了各色匠籍,這種源於“鹽鐵專營、但官方的行政能力有限沒法全面監管控制、不得不允許民間資本介入開發”的手段,也就不得不再度復興。
所謂買撲、撲買,也就是傳說中的“宋朝、元朝的包稅制”。放到如今各國的貿易公司上,也算是一個變種。
國家規定哪些是隻能官營的,但官營一缺資本、二無管控能力、三則貪腐過多、四則官員根本不足行政成本太高,那就拿出去一些承包出去。
山海、河川、礦山,理論是都是朝廷的。
比如蒙元時候的某個水銀礦,承包給個人,每年按照約定的數目給朝廷多少水銀,剩下的歸自己。
那時候還不是銀本位,很多還是實物稅。
到了現在,基本算是銀本位了,水銀也好、銅鐵也罷,全都折算成銀兩承包就是。
松江的貿易公司,算是開了個頭。
理論上就是朝廷把關稅折了個價,包給了貿易公司。到底賺了多少,朝廷也不管,只要你把每年的壟斷費交齊就好。
這東西算是個雙刃劍。
用來管農業、搞農業包稅,那是嫌死的慢了。
但對於原本就管不了的走私等而言,這又是有效的,可以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
大順在貿易公司上得了經驗,朝廷也賺了便宜,這一次在開發蝦夷、移民鯨海的問題上,也準備試著辦成一個實驗區,嘗試恢復宋時的買撲制度。
翼國公將劉鈺離開的這段時間關於蝦夷地開發的討論大致一說,劉鈺也就明白了。
一方面是受貿易公司成功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借鑑了日本在蝦夷的那一套辦法,商人承包制。
於是朝廷也準備將蝦夷的漁業、土地、礦山等承包出去。
只要給錢,朝廷基本不管,唯一的條件是隻能僱傭天朝人或者蝦夷,不能僱傭朝鮮人、日本人。
朝廷的想法也簡單,你花了錢,就得想著賺錢。
你想賺錢,就得開發。
你想開發,就得找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