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一直希望吞併薩爾區,不過以法國自己一個國家來做的話,是不做不到的。
所以一直尋求英國和美國的支援,至少確保英國和美國其中一個支援自己。
英國在戰後一段時間其實是支援,至少是諒解法國對薩爾區的吞併。不過美國一直反對!
本次的巴黎會議有這麼幾個外在條件,目前來說法共和意共都是本國的第一大黨。單一政黨當中,法國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法國選民支援。意共的聲勢更強一些,超過三分之一的選民支援。
因為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七年的冬季比較寒冷,歐洲都出現了糧荒以及物資短缺。所以目前歐洲的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但這不包括英國,因為兩翼齊飛了,在英屬印度秉承著饑荒不會連續三年出現的初衷,保持了英國國內的糧食供應,還順便支援的兩翼齊飛的另外一翼德國英佔區。
在這種時候生產物資比錢管用,還造成了美佔區和蘇佔區很多人逃亡到了英佔區。
可以說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寒冬,反而讓英佔區和其他佔領區拉開了距離。
一九四七年,美佔區的生產總值是戰前的百分之三十四,這還是美國撒錢的結果。
而英佔區已經超過了戰前的百分之八十。別管是不是英國開放了英屬印度的原因,是不是拿走了英佔區兩千多萬德國人的全部剩餘價值,反正大英帝國有殖民地接收。
其實某種意義上英國的兩翼齊飛計劃,就是一個沒錢版本的馬歇爾計劃。
拿走英佔區德國工業的全部剩餘價值,壓低價格換取英屬印度的原材料,英國本土居中調解,讓英佔區工業恢復的同時,該順便吸了一口周邊其他佔領區。
英佔區的德國人固然是白辛苦了一年什麼都沒有剩下,但好歹沒有餓到肚子。
其他佔領區的德國人就不一定了,美國人在美佔區撒美元,也拉不平美佔區對比戰前的百分之三十四的工業總值,和英佔區百分之八十四的工業總值的差距。
英佔區本來就是德國最富裕的一部分,德國除了存在東西部發展的差距,同樣也存在南北差距,從歷史上德國北方被南方超過,是七十年代石油危機前後的事情。
而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德國南部和北部的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再者德國北部是平原,南部是山地,北部的農業條件比南部要強一些。
不然美國怎麼在戰爭結束之前,想著和英國進行佔領區置換呢,都不是沒有原因的。
所以從財政部得到了經濟資料之後,加上從首相哪裡得到了利用法國人的吞併薩爾區的心裡,艾倫威爾遜趁機制定出來了一個計劃。
這個計劃可以稱之為,英法煤炭共同體,英佔區有工業基礎,包括薩爾區的法佔區有工業生產的重要資源,英法兩國可以分了德國的煤鐵資源。
其實就是歷史上法國組成共同體的初衷,在吞併薩爾區失敗之後,用一個框架合法的讓德國的煤鐵資源服務法國。
薩爾區是德國目前剩餘領土中僅次於魯爾區的工業區,如果美國一定要施加附加的苛刻條件對待英國,計劃的後續步伐就是英法佔領區合併。
在春天的莫斯科會議上,法國人就提出關於薩爾區的地位問題,法國再一次提出了個關於德國領土處置的計劃,主張給薩爾居民單獨的公民權,薩爾內政上歸法國的高階專員負責,外交上由法國代理。
而對於魯爾區,則應該從德國分離出去,交給四大國和低地三國共管。對於這個主張,蘇聯人表示反對薩爾部分但同意魯爾部分。
而美國的馬歇爾則表示支援法國的薩爾計劃而反對對魯爾區處置,即薩爾政治脫離德國,透過貨幣聯盟和關稅聯盟將薩爾併入法國的經濟體制和財政體制,薩爾的領土“不再置於一個國際機構的控制和保護之下”。
春天的莫斯科會議上,美國和蘇聯的態度簡單來說,蘇聯反對法國吞併薩爾區,但是魯爾區可以從英佔區變成共管地區。蘇聯是對著英國來的。
而美國的態度是支援薩爾區計劃,但反對魯爾區進行共管。
關於法國人這個不成功的出賣英國的計劃,最終還是達成了部分目的,比如說美國為了保住魯爾區,對一直激烈反對的法國吞併薩爾區的舉動進行一定程度的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