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武俠修真>靈山> 十三卷:菩薩行 231回、行人車馬三山外,茶肆依稀喚重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十三卷:菩薩行 231回、行人車馬三山外,茶肆依稀喚重遊 (1 / 3)

231回、行人車馬三山外,茶肆依稀喚重遊

其時狄仁傑已被招回京都,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之職。這一年有胡僧上書,請武皇去觀看安置佛骨,武皇決定趁此機會正式下詔奉佛教為國教。

狄仁傑勸阻道:“如來設教,以慈悲渡化世人,豈欲虛飾之名?若以天下論,陛下為萬民之人皇,非獨為僧尼之陛下。”

武皇還在猶豫,狄仁傑又說道:“周武非梁武,武王伐紂之時,可有以佛立國之事?”

這句話說到了點子上,武后崇佛一方面她確有佛門修行,自己也曾在白馬寺出家,另一方面是利用佛教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因為李唐追認的祖先是道祖老子。她登基之後,追認周文王為祖先,立的國號也叫“大周”,既然有這個祖宗在,立佛教為國教就沒有必要也沒有道理。

武皇雖然打消了冊立國教的念頭,但是仍然下詔——佛門僧尼位列各教徒之前。意思就是說在各教人士同處一堂的場面,佛門僧尼排在最前面,而其它各教並列,就像今天開大會主席臺上排座位一樣,給了佛門“高人一等”的地位。

話說魏王武承嗣在武皇登基後,一心就想當太子,幾年前做過一番嘗試,曾託心腹王慶之到武皇那裡諫言,堅決要求立魏王為嗣。結果王慶之被李昭德用御賜的刑杖打死在宮門外,武承嗣心願未能實現,有一段時間不敢再提。

如今幹臣李昭德與酷吏來俊臣都已獲罪身死,武家子弟的心眼又活了,武三思等人屢次煽動朝中同黨,上書請另立儲君。武皇趁著一次賜宴群臣的機會,提起了這件事。狄仁傑奏道:“先帝已有二子託陛下,姑侄與母子,孰親孰疏?千秋萬歲之後,臣未嘗聞有侄為姑立宗廟者。”

武皇不悅道:“這是朕的家事,卿不必欲聞。”

女人說話有時候挺有意思的,是她自己問的群臣,現在又說是自己地家事。狄仁傑搖頭道:“天子以四海為家,家事既國事。臣不得不欲聞。”

武皇反問:“按狄卿的意思,仍立豫王?”豫王就是她的第四子李旦,聽從梅孝朗的建議自動上書請改姓為武的那位。

狄仁傑又搖頭道:“弟不可先兄,廬陵王並無大過,應召還神都。”他的意見是召還武皇的第三子廬陵王李顯為儲君。

武皇沒有當場表態,此事就暫且擱下,偏偏沒過幾天武皇做了個夢,夢見一隻大鸚鵡雙翅折斷。俗話說至人無夢。以武皇的修為怎麼還會做這種夢呢?想必是在靈臺定境中所見,有沒有其它地高人搗鬼就不得而知了。

武皇修煉淨白蓮臺**,修成十二品蓮臺化身,總攝世間永珍,已至世間法的極致。關於這十二品蓮臺化身。是指她能夠展示不同的“名”與“相”,坐在九五之尊的位置上,真真切切就是一代人皇。梅振衣曾在不同的場合見過她,感覺完全不像一個人。就是這個道理。

武皇做了這個夢之後,又把狄仁傑找來占夢,狄仁傑道:“陛下姓武,鸚鵡暗喻陛下,兩翼便是兩子。”武皇稱善,起了保全二子之心,把冊封諸武的念頭打消。

武皇最喜愛的兩名男寵姓張——張易之與張昌宗兄弟,是一對偉岸俊秀的男子。人稱蓮花五郎與六郎。仗著武皇地寵幸,張易之被封為司衛少卿,張昌宗被封為雲麾將軍,因寵幸而封將軍,估計武皇賞的是他的床上功夫。

說來也巧,這天散朝後他們在南衙前遇到了南魯公梅孝朗,也私下裡向這位幾朝元老詢問立儲之事。這種事梅孝朗本不欲多言,但此時心念一轉。特意說道:“二位得陛下恩寵。富貴如此,然陛下千秋之後。爾等若無大功於廟堂,恐難自全。”

張氏兄弟因為與武皇上床有了如今的地位,但別忘了,武皇看著年輕也已經七十多歲了,假如有一天不在了,新上臺的皇帝能容得下他們兄弟倆嗎?要想保身必須有大功於廟堂,改朝換代中最大地功績,那就是擁立之功。

張氏兄弟連稱受教,於是入宮“值日”時在武皇耳邊私語,勸武皇召回廬陵王立為太子。也許是狄仁傑的諫言在理,或者二張的枕頭風動人,不久後武皇下詔命李顯回京重新立為太子。

這李顯和他的弟弟李旦一樣,先做太子後做皇上然後又成了太子,也就是在武皇一朝曾有這種奇事。

第二年突厥犯境攻陷趙州,河北震動,太子請命率軍出征。武皇當然不允許,命狄仁傑為副帥代太子出征,等狄仁傑率大軍前去,突厥早已望風而逃。狄仁傑安撫河北重整民生軍務,而後回京,狄公威名傳遍海內,此時武皇已將朝政盡託於狄公,恩寵無以復加。

武皇為何如此信任與重用狄仁傑?不僅超過了自家諸武子弟,也超過了幾朝元老梅孝朗等人。一來是因為狄公忠心耿耿,二來是他才幹出眾,三是名望很高得到群臣地擁護與尊重。

鍾離權曾猜測狄仁傑很可能就是東華帝君的歷世化身,並吩咐梅振衣對任何人都不要透漏,實情梅振衣也不是很清楚,但無論如何,人間的狄仁傑就是狄仁傑。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