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葬元> 第1007、1008節 唐國密議…遠東陰謀(大章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07、1008節 唐國密議…遠東陰謀(大章節) (3 / 7)

李洛不敢想了,越想越覺得,《澶淵之盟》帶來的影響實在太大。

“文先生,你來說說吧。”李洛收回思緒,他希望文天祥說的和他想的差不多。

文天祥道:“回陛下話,臣以為,《澶淵之盟》以錢帛歲幣造就宋遼百年無事,是以之後又有宋夏《慶曆和議》。”

“《澶淵之盟》乃城下之盟,宋廷名為平等,實為屈事。安有敵軍深入國境,燒殺擄掠,而以錢帛退兵卻不為屈事者焉?而後,改贈為納,若臣侍主,飛屈事哉?”

“強盜破門而入,大索財貨,荼毒內庭,乃出金賄之退兵。則其家主,非屈事哉?”

文天祥的第一層意思點明,《澶淵之盟》其實一開始就不平等。別人來到你家裡殺人放火,然後你花錢請他離開,兩人“和好”,還要年年花錢,後來還曾把“贈送”之名改為“納貢”之名,這是平等?

天下焉有事理。

文天祥繼續道:“《澶淵之盟》後,宋廷忘戰去兵,武備廢弛,更以金賄故伎,滋養党項李氏,屈求安邊,以為計售,實無疑於割肉養虎也。致党項起西北而兵不能制,元昊割地而立國,三敗宋軍,遂有西夏。”

李洛很認同文天祥的說道,這和他的觀點一樣。沒錯,西夏的建立,和《澶淵之盟》關係很大。宋朝嚐到了花錢買和平的“甜頭”,導致武備廢弛,更形成了花錢買和平的思維。

這才是最危險的。真的以為花錢就能買和平了。甚至成為數代君臣的集體意識。

然後呢,當西北的李德明李元昊父子野心勃勃的圖謀自立脫宋時,宋廷仍然習慣性的花錢買和平,拿錢滋養李德明父子,導致李德明父子做大。

地地道道的養虎為患。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宋軍完全有能力有機會滅了李德明父子的勢力。只是,他們沒有用兵,反而連年送錢懷柔安撫,希望李氏父子知恩圖報,不要自立。

可以說,李氏父子的運氣太好了,因為他們遇見了《澶淵之盟》後的大宋。

若非如此,無論中原是唐、明、清,甚至是宋初,李氏父子都沒有建立西夏王朝的機會,而是早就被滅了。

可是李氏父子卻硬生生的在大宋眼皮子底下,從一個地方軍閥發展為威震西北的強國。

而且還是在大宋的興盛時期。

西夏拿錢崛起之後,李元昊三次對宋用兵,都是大勝。宋軍以眾擊寡,反而三次大敗。由此可見,宋軍孱弱道什麼地步。

而那時,距離《澶淵之盟》,不到四十年。

不到四十年,宋軍的武備就崩壞到難以收拾的地步。導致小小西夏三番五次咄咄逼人的對宋用兵,吞併了很多原屬宋朝的疆土。

文天祥談到《澶淵之盟》帶來的間隔惡果:

“……若無《澶淵之盟》,宋遼之間固然征戰不休,可契丹爭位頻繁,也絕無滅宋之力,不敢輕易南下攻宋。而宋廷也片刻不敢忘戰,得以磨礪士馬,絕不至於戰力羸弱。”

“如此一來,党項李氏以貧瘠之地,數萬士卒,如何能抵擋宋廷數十萬善戰精兵?宋廷又何來三次大敗,令西夏稱雄西北?”

“戰力羸弱,只能以數取勝,以至於宋軍養兵何止百萬,造成冗兵之患,而為了節制冗兵,更加劇冗官之患,以致國家歲入,泰半養羸弱之兵。”

“兼之西北一失,北有契丹猛虎,西有党項惡狼,兩邊輸送歲幣,又斷絕東西商路(絲綢之路),商稅大減,以致宋廷財力日漸窘迫,遂有王安石變法,新舊黨爭,朝政敗壞不可收拾。”

“以臣所見,趙宋積弱之局,雖發端於宋初抑武之策,然實惡化於《澶淵之盟》。《澶淵之盟》之前,太宗時期,宋軍之強尚可西制党項,北拒契丹,仍有收復失地,再造漢唐之心。楊、潘、曹、呼延、折、王等將門,仍然興旺不衰,不失其勇。”

“可《澶淵之盟》後,士大夫以為得計,自居斡旋之功,認為外交可安天下。君臣麻痺大意,文恬武嬉,忘戰輕武之心更是變本加厲,以致武備崩壞,將門凋零。哲宗之後,河北中原之兵,幾成烏合之眾。及至徽宗,金兵南下,宋軍百萬而不可制侵凌,遂有靖康之禍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