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也不是沒有道理,起碼在大多數時期,的確就是這樣的。
在這種局面下,契丹南征的風險太大。皇帝固然害怕後院起火,貴族們也不敢輕動。就是遊獵出巡都容易被人政變兵變,別說南征了。
遼朝兩百年,光是有史書記載的重大內亂,就有二十八次之多,沒有被記載的和不重大的內亂,更是不知凡幾。
唯一穩定的聖宗朝,還數次攻伐高麗,鎮壓渤海叛亂,西征回鶻,北平室韋,東討女真,一連串的軍事行動,也無暇南顧宋朝。
遼聖宗死後,內亂再次頻繁上演了。
這才是契丹遵守《澶淵之盟》最重要的原因:內亂頻繁,無暇南顧。
所以是不能南侵,不是不想。
那麼純粹以軍事的角度,契丹軍隊有沒有滅掉北宋的實力呢?
後世普遍認為,遼軍沒有滅宋的實力。
對此李洛的觀點和主流史觀不同。
他認為軍事上遼軍有滅宋的實力。確切的說,有滅掉中後期北宋的軍事實力。
遼軍的腐朽速度,遠沒有宋軍那麼快。
宋軍的戰力,直到太宗時期,其實仍然很強。唐末五代的尚武餘烈,可不是蓋的。宋初的宋軍,戰力絕對能在歷史上排名靠前。
真正的徹底墮落,是在《澶淵之盟》之後。
而遼軍的戰力,直到滅亡前夕,仍然不差。阿骨打反遼,遼國在內亂頻繁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了十年才亡國,這其中還有宋朝聯金滅遼的功勞。
即便如此,宋朝精銳的西軍,也在配合金軍北伐時,以優勢兵力卻被遼軍殘兵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葬送了宋軍最後的精銳,統帥童貫狼狽逃回東京。
而耶律大石以區區兩萬殘兵,得以遠征西域,建立西遼,一度還曾東征金朝,迫使金軍長期在西北保持重兵防守。為了對付西遼,金朝不得不對西夏懷柔,和西夏結盟。
金軍能有多少女真兵?南征滅宋的兵馬,很多都是投降的遼軍,卻能打的宋軍屁滾尿流。
可見,中後期遼軍的實力,強過中後期的宋軍太多。這個差距,一定比宋初時大。要是三十萬契丹騎兵沒有後顧之憂的南下,以戰養戰,戰力孱弱的宋軍拿什麼抵擋?
起碼盡佔黃河之北,應該沒有問題。
所以,讓北宋享受百年太平的,還真不是《澶淵之盟》,而是契丹封建制度先天不足,保留了大量的奴隸制殘餘,使得貴族勢力過大,政治動盪,缺乏從容南征的操作時間和空間。
政治穩定是很一個重要的實力。契丹不能滅宋,就是政治上的實力不足。
也就是說,就算沒有簽訂《澶淵之盟》,北宋沒有年年資敵送歲幣,契丹還是無力南侵,除非契丹能解決政治上的短板。
是不是很諷刺?按照李洛這個觀點,北宋花的其實就是冤枉錢,屬於白送。不花這個錢,契丹也不敢頻繁南征,雙方不時打一打,宋軍還能在遼軍壓力下保持較強的戰力。
那麼,宋軍就有實力壓制党項李氏的崛起,說不定還能趁著党項李氏弱小時滅了他們。而且,金兵就未必能輕易滅亡戰力不弱的北宋,北宋還有可能拿回幽雲十六州,和金國在長城一線對峙。
倘若那樣,金國無法佔領中原,就能保持在塞北的實力,壓制蒙古崛起,或者有機會滅了蒙古,蒙古無法崛起,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