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齊國一直是動亂、叛亂之源,雖是禮儀之邦但民風卻極為剽悍,必須要有劉家人來鎮守劉邦才會放心。”
“最後,齊國最後自封的齊王田橫還在呢!”
“這兩個極其“危險”的人物如果產生交集沆瀣一氣,那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必須要把韓信調虎離山、以防萬一。”
“在解決、處理完韓信的去留問題之後,劉邦開始大赦天下,為登基做準備了。”
“後面也不多說了,劉邦登基後因為外出征戰,呂后把韓信給害死了,這中間有沒有劉邦的原因呢,也是無從得知,反正就算劉邦事後知道,也是高興的,解決的也是一個心腹大患。”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當時的社會殘敗不堪,到處是一片荒涼殘破的景象,其中有秦王朝的殘暴統治,也有連年的戰爭和殺掠,經濟凋零,人民大量逃亡,漢初的人口比較於秦來說大大減少,這時戰爭才剛剛過去,如何恢復經濟和社會秩序成為了首要問題。”
“在經過多年的戰亂,建國之初的漢朝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劉邦雖然沿襲了秦王朝的官僚體制,卻沒有沿襲秦王朝法家的統治思想,而是吸取了道家“無為而治”的精華,加以整合昇華,制定了一套有利於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統治政策。”
“當時的大漢剛建立根本就不適合打仗了,國家已經千瘡百孔了,當時的劉邦以黃老的“休養生息”為主,展開了政策改革。”
“劉邦首先要解決的是勞力不足問題。”
“釋放囚犯,流民返鄉,軍人復員,解放奴婢,鼓勵生育,調整土地,發展地主經濟。”
“流民返鄉,因戰亂逃亡山澤的民眾,歸還故里領取原有的田宅,戰爭期間流亡山澤沒有登記戶籍的人,令各歸其縣,登記戶籍,恢復原有田宅,這樣及增加了社會勞動力,又增加了繳納賦稅的人數,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軍人復員,凡退役歸農的軍吏卒,按軍功大小,分配田宅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
“劉邦鼓勵士兵回鄉生產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又增加了社會勞動力,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解放奴隸和釋放囚犯,因飢餓賣身為奴隸的釋放為平民,還有一些罪人,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社會勞動力。”
“鼓勵生育,高祖七年,詔令“民產子”,可以免除徭役兩年,以資鼓勵。”
“採用這一政策,使得大漢帝國人口漸盛,西漢人口的數量第一次達到歷史上的高峰。”
“在劉邦登基為帝之後,留給他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這就要求西漢的開國君臣不僅要重建國家,還要重建西漢人們的信心來穩定領導者的統治。”
“秦朝時期的嚴刑峻法把百姓壓得喘不過氣,從每一件事到每一句話都要小心翼翼,不然就各種刑罰伺候。”
“劉邦把秦朝的刑法都廢除了,凡事能簡單就簡單,約法三章概括就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離開了秦朝的繁文縟節,劉邦受到了廣大百姓的歡迎。”
“劉邦因為深得民心,和百姓都沒有什麼距離感,加上他本來也是紮根底層的平民,所以這個皇帝更像是一個與民同樂的小領導,上朝時大臣們互相爭功,平日裡吃喝玩樂,甚至直呼劉邦小名,國家如此下去怎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