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太后逝世,清朝政治變幻莫測,形勢動盪不安。”
“同年,武昌首義爆發,部分湖北軍隊起義,但很快被鎮壓。”
“1909年,袁世凱主持制定了《大總統副總統國會組織法》等政治改革方案,引起了一些進步人士的關注和支援。”
“此後,維新派和革命派分別採取了不同的行動。”
“1910年8月,黃興在櫻花國東京創辦光復會,旨在為推翻清朝統治,恢復中華民族的尊嚴而奮鬥。”
“光復會得到了各地愛國人士的響應和支援,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反清民主統一戰線。”
“可以聽出我說得,這時候的大清各地都是反清,百姓也好,學生也好,西方國家也好,直接全面爆發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南方各省相繼響應,爆發了辛亥革命。”
“革命軍在孫中山領導下,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此後,全國各地的革命軍隊和愛國人士奮鬥不息,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深刻變革。”
“這就是近現代的歷史,和這些西方的一次次的爭鬥,新國成立,再加上一次次的發展改革到了我現在的社會。”
“回過頭了,我們在看看當時期的宣統帝。”
“1918年的BJ,在各色人物盡情表演的大舞臺上,有一個小孩子卻常常被人們忽視。”
“他時常騎著腳踏車,在鋸掉門檻的巨大庭院裡轉來轉去,他就是躲在紫禁城裡的清廢帝溥儀。”
“溥儀的確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
“他不僅是種花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而且也是唯一一個當了三次“皇帝”的人。”
“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了,溥儀第二次當皇帝是1917年的“張勳復辟”。
“當年,張勳率領“辮子兵”氣勢洶洶地進入北京城,到處叫囂著“奉還大政”。
那時,BJ滿大街嚷嚷著“大清復辟啦”,穿著清朝袍褂的前清遺老遺少大搖大擺地走在街上,腦袋後面拖著已經消失了好幾年的辮子,那是他們不失時機地趕到店鋪裡訂做的。而一度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內,也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在小皇帝的心裡無疑盼望著復辟的成功。”
“當然也確實成功了。”
“年僅12歲的溥儀又坐上龍椅,大封群臣,封贈黎元洪為一等公,任命張勳、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等為內閣議政大臣等等。”
“可是好景不長,七月三日段祺瑞出兵討伐,十二日,張勳逃入荷蘭大使館,次日溥儀宣佈第二次退位,只坐了十一天龍椅又下了臺。”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歷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溥儀搬進北府,也就是載灃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櫻花國公使館。”
“溥儀被逼宮後,櫻花國各大報章都刊登出同情溥儀的文章,不久,便派人將溥儀護送到了天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