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76章寡婦風潮 (1 / 2)

“在咸豐十一年,那時27歲的慈禧太后與慈安並肩,聯合恭親王奕訢掀起了一場辛酉政變,拉開了她首次垂簾聽政的序幕。”

“正是在慈禧的政治盟友恭親王奕訢的精心策劃下,朝內重臣紛紛上書,懇請兩位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隨即,“祺祥”年號應聲而逝,轉而更名為“同治”,寓意著兩宮太后與天子一同治理國家,共商國事。”

“如此一來,恭親王與軍機大臣們的角色便僅限於議政,但在實際情況中,權力的天平大都傾斜於慈禧一方。”

“同治皇帝,年幼無知,卻莫名其妙地坐上了九五至尊之位。”

“對他而言,每日課業在弘德殿的學習,是最令人煩惱的事。”

“清朝歷來重視皇室子弟的教育,可是咸豐早逝,慈禧又日夜忙於朝政,無暇顧及同治的學業。”

“同治因無人照管、關心,逐漸對學業失去興趣,沉溺於遊戲之中。”

“本是偶爾解悶,卻最終演變成無法自拔的習慣。”

“他日漸懈怠,對學業的厭倦更甚於往昔,連帶一眾學童也成了他的玩伴。”

“每日清晨的讀書時光,同治總是顯得無精打采,文墨不進,難以完成一篇短文,更遑論對治國策略有所理解。”

“甚至朝廷奏章對他而言,也是難以解讀的天書。”

“1873年,這一年對於剛滿18歲的同治帝來說,意義非凡。”

“太和殿深處,朝臣們排成長隊,恭賀同治正式登基。”

“然而,出乎他的預料,宮廷深處的那一層神秘的帷幕依舊掛著,從未被掀開。”

“每當朝臣遞上奏章,決策的最終聲音,總是從帷幕的另一側傳來。”

“同治帝對於自己的無力有時候感到苦惱。”

“他承認,自己在歷史和地理知識上有所欠缺,決策時常顯得草率,充滿漏洞,不得不依賴帷幕之後的那位身影,為自己收拾爛攤子。”

“在眾人的眼中,慈禧太后作為同治的生母,兩者的關係理應親密無間。”

“然而,事實卻出人意料,同治帝與養母慈安的關係更為緊密。”

“每當他按照宮廷規矩向慈禧請安,例行公事般的禮節過後,他總是急忙離開,但在慈安那裡,他卻總願意多停留一會,享受與之交談的時光。”

“這中間的微妙關係,源於兩位太后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徵。”

“慈安太后是傳統意義上的賢內助和慈母,具備東方女性所有的溫柔、善良和寬容,這使得同治帝在她身邊感受到濃濃的母愛和溫暖。”

“而慈禧太后則與慈安形成鮮明對比,她擁有一種近乎男性的果斷和權力慾,表現出強硬、冷酷的一面。”

“在慈禧的面前,同治帝常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籠罩著自己。”

“這種微妙的關係第一次真正暴露在眾人面前,是在同治帝的大婚之時。”

“宮中有兩位候選的皇后,一位是性格溫和的阿魯特氏,另一位則是聰慧過人的富察氏。”

“慈安太后偏愛溫柔的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后則更青睞富察氏。”

“面對兩位太后的分歧,最終的選擇權落在了同治帝的手中。”

“同治帝最終選擇站在慈安一邊,決定迎娶阿魯特氏為皇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