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75章咸豐四無 (1 / 2)

“在前期攻打天津的時候,咸豐帝就想要逃跑,只不過被百姓攔下了而已。”

“咸豐帝在BJ眼看天津這道屏障很快就要失守,內心更加惶恐不安,召集大臣商討相關事宜。”

“咸豐帝是清朝的一代皇帝,在大臣面前,自然是不好意思說求和,但又不敢去和英法聯軍硬碰硬。”

“於是有大臣就提議,皇帝此時不如去“北巡”,咸豐帝覺得這個法子好,正準備出行的時候,發現北京城內的百姓坐不住了,以為這位咸豐帝要在大軍來之前逃跑。”

“咸豐帝一聽這種訊息還得了,大臣也都是面面相覷,不敢多說什麼。”

“咸豐帝氣急敗壞,趕緊又命人公佈了另一道聖旨,其大意是:朕在大敵當前的時刻,怎麼會退縮呢,朕是確實去北巡,體察民情,朕即使要逃跑,那也是正大光明地逃跑的。”

“就這樣,漸漸地安撫了北京城百姓的民心,那咸豐帝的北巡計劃也泡了湯,只得作罷。”

“這次八里橋可不行,這離BJ就八里,次日,咸豐就跑承德去了。”

“本來咸豐帝在最開始定的策略,就是以戰迫和,陸續打了幾場,之後在通州議和的時候,又密諭如果談判破裂,就扣押巴夏禮等做人質。”

“結果就是僧格林沁抓了以巴夏禮為首的英國人二十六人,法國人十三名,一共是三十九人。”

“勝保為了邀功,當場弄死了倆,其他的弄回BJ,押入刑部的大牢。”

“泰晤士報一個跟著報道議和的記者先是死牢裡了,之後陸續死人,最後三十九個活了十九個,死了二十個。”

“這咸豐帝確實想打,但是沒打過,雖然因為他逃跑讓人不喜,就算他不跑,他又不是神仙,雖然親征可以鼓舞士氣,不過宋朝的皇帝親征你也看到了,所以不是親征不親征的事,說到底還是實力問題。”

“加上當時的社會是家天下,老百姓沒有什麼國的意識,至於說忠君,老百姓也沒什麼意識,忠君那是大臣該乾的事,所以你能看到,當時的戰爭,雖然也有三元里那樣的自發抵抗英軍的事,但是很少。”

“說白了指望咸豐拼死一搏,然後又希望有勝算,其實就是幻想罷了。”

“主要是當時實力不行,咸豐的能力也不行。”

“從打太平軍開始,因為當時的對敵太多,主力全都在攻打太平軍,導致對待外國這些人沒人可用,當時就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開放牛莊,登州,臺南,淡水,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等10個城市為通商口岸。創下了近代歷史上開放通商口岸最多的記錄。”

“這還只是開始,因為條約為英國透過其駐華使館對清朝廷進一步的施壓提供了有利條件,從那時開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逐漸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和東北一帶。”

“有資本主義國家產生的大量滯銷品,透過這些地帶進一步向中國傾銷,攫取了大清人民的大量財富!”

“後面的條約一個接著一個,個個都是喪權辱國,咸豐帝在位11年,至少簽了9個不平等的條約,讓整個大清處在水深火熱的壓迫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