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道光皇帝的水平和抱負,其實也不過如此,他雖然不是昏君,但也很難列入明君聖主的行列。
“更重要的是,道光帝的這次妥協開闢了清朝對西方求和的傳統。”
“就和大宋一樣,應該是比大宋還要厲害。”
“一次妥協就嚴重打擊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使得後面無數的妥協,無數的屈辱條約接踵而來,讓中華民族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
“大部分人都看懂了清朝內部到底腐敗到了什麼程度,真的令人難以想象。”
“比如說軍隊,很多清兵趕往前線的半路上逃跑,主將更不用提了,開戰前慷慨激昂,開戰後腳底抹油溜走的,比比皆是。”
“直到1842年夏天,眼看英國海軍攻破南京,道光皇帝無計可施被迫選擇和議。”
“因此,有了“五口通商”“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
“清朝鴉片戰爭的失敗,雖然非道光皇帝一人的過失,但道光皇帝遊擺不定的態度有著難以推卸的責任。”
“倘若全力支援民族英雄林則徐,或許鴉片戰爭又是另一種結果。”
“因為林則徐從一開始就給洋人帶來巨大的震懾力,那會洋人處在劣勢的下風向,要不要與清朝以武力相見,英國會慎重考慮。”
“結果道光皇帝的弱軟助長了英國人的囂張氣焰,他們的胃口也越來越大。”
“又經過琦善的戰前武力對比情報,清朝已經喪失戰爭的心理優勢。”
“皇帝能力不行不打緊,若是朝廷高官能力出眾,估計局勢還有挽回之餘地。”
“在明朝中後期,即使皇帝不管事,很昏庸,但國家依然執行良好,因為有一幫超級牛氣的內閣首輔們。”
“楊廷和、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等等,無不是著名政治家,一人可以搞定國家事務。”
“很遺憾,道光時期,大清沒有一位“名相”,首席軍機大臣不是酒囊飯袋就是草包,一點本事都沒有。”
“重臣曹振鏞奉行“多磕頭,少說話”之原則,毫無擔當精神。”
“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矇蔽為務”。”
“地方官吏則更不用說,“語多吉祥,兇災不敢入告”,歲歲災荒,年年報喜。”
“道光自己能力有限,手下官員又毫無擔當與責任感,大清要是還不滅亡,那就是沒天理了。”
“只能說道光帝被迫同意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割讓土地,賠償鉅款,開放口岸,大清帝國威嚴掃地。”
““天朝上國”地位受衝擊,可謂是“千年未有之變局”。”
“從此,我們國家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列強宰割之物件。”
“總而言之,道光除了比較幸運地當上皇帝外,他一生可謂是“十分不幸”。”
“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貧窮、腐敗、保守、愚昧、迷信充斥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