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稀缺嚴重。”
“其實早在康熙中後期時,高其倬就曾向朝廷遞過摺子。”
“奏報說曾經富庶無比的福建如今大鬧饑荒,而且還出現了爭搶糧食導致人員傷亡的慘劇。”
“這一切慘況的根本,就在於當年所訂立的海禁國策,沿海居民靠海不能吃海,守著如此聚寶盆卻在捱餓。”
“此種狀況在1717年時進行第二次海禁後,更是引起了沿海百姓、商人的一致不滿。”
“最終廣東、福建等地出現了“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的狀況,曾經最富庶的地方變為了此等慘象,這自然是雍正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高其倬所想與其不謀而合,不過雖然同意解除海禁,但是要有一定的限制。”
“不然沿海地區的百姓看到海上貿易開放能掙大錢便紛紛去海外發展就都不想著回來了,國家土地的耕作就沒有人管了,畢竟還是要“民以食為天”的。”
“開放海禁之後,雍正又作了一些專門的規定,出口船隻必須按規定時間來回。”
“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不能按時回來的,雍正也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政策,如果是因為賬錢沒有收清,可以到來年六七月回港。”
“雍正還對那些逗留海外沒有回國的人做出了類似賭氣的規定,不準回國。”
“本來,清政府的政策是允許海歸的,但是幾年以來,雍正發現坐商船回來的遊子甚少。”
“雍正有可能感覺這些人不給自己面子,認為這些人都是不安本分的人,如果給他們自由,聽任他們來去自由,這些人就更加沒有顧忌,反正隨時都可以回去,乾脆在國外多待一段時間吧!”
“所以,雍正限定了一個期限,逾期不回的人不準回國。”
“從雍正五年到六年,從廈門出口的福建商船有二十一艘,七月以前返回了十二艘,帶回大米一萬一千多石,還有燕窩、海參、蘇木、牛皮等貨物,帶回流落南洋的居民三十多人,有的人在海外生活了十七八年。”
“這些人回來後,雍正一方面安排他們回原籍,另一方面讓地方官嚴密查訪,看這些人是不是內賊。”
“所以雍正一方面規定出海的船隻只能在朝廷規定的港口出入,另一方面對於人們“走出去不回來”的隱患,特別作出“三年之內必須回國,否則取消原籍”的規定。”
“而且根據國庫虧空的現狀,雍正特別命令海關多少百分之十的“繳送”稅。”
“隨著來往貿易的不斷增多,“繳送”稅額也是成千上萬的增長,最終將雍正時期的國庫不僅補齊而且還富富有餘。”
“不僅國家收入暴漲,往返海上的商船歸來時還帶回了珍貴的燕窩、海參等物,沿海地區的人民再也不用過挨餓受凍的日子。”
“雖然在取消海禁政策上,雍正被冠以“不孝”、“貪利好貨”的罵名,但對於他的革新所帶來的迅速扭轉沿海貧困局勢上,他的開放海禁受到了廣大沿海百姓的一致好評。”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每天處理朝政的時間超過六個時辰,平均每晚只睡二個時辰。”
“而且生活儉樸不好奢華,對人對事都很認真,就是批閱奏摺都是一筆一劃認真批寫,據說他每天批奏摺寫下的字高達幾千上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