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到了雍正帝的時候都有過閉關,但人家也都開放過貿易,真正的閉關鎖國是在乾隆年間,這個等會講。”
“雍正的對外思想基本上是繼承康熙的,但是也跟康熙有些不同。”
“康熙對於西方的傳教士採取一種非常理性的態度,一方面利用他們先進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反感他們傳播天主教,尤其對教皇格勒門企圖干涉自己國家內政表示厭惡。”
“清初有兩次禁海令,第一次發生在順治朝,結束於康熙二十三年。”
“禁海令撤銷之後,江蘇的松江、浙江的寧波、福建的泉州和廣東的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
“很快,海外貿易就繁榮起來,自己國家的商人和東南亞各國的交往日漸頻繁。”
“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後來卻出現了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一些人去異族學習,不想回自己的家鄉了,就和我這後世的留學生一樣,有的人就是覺得異族的空氣都比自己國家的新鮮。”
“康熙很快就發現,每年出海的船隻有千餘艘,回來的卻不過五六成,對於清政府來說,這就相當於大量的財富和人口流失海外。”
“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1717年,再次頒佈禁海令,明文禁止出海南洋。”
“這就是清初的第二次海禁。”
“第二次海禁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他不禁止自己國家船隻出航日本,也不禁止外國船隻來我們國家,但是卻嚴格禁止自家商人去南洋經商。”
“只進不出,充分體現了封建統治者的思維方式。”
“雍正三年,FJ省秋季欠收,第二年春又鬧饑荒,許多地方出現搶米事件。”
“沿海的一些官員藉此再次提出開放海禁,以緩解饑荒。”
“在沿海官員的輪番上奏下,雍正終於鬆口了,同意了高其倬的要求,准許福建對外貿易,這一年是雍正五年,即1727年。”
“其實高其倬所提到的並不是空穴來風,理想主義。”
“他的分析恰恰是當時沿海地區所同樣面臨的問題,沿海百姓深受海禁之害,所以他代表的是廣泛的民意。”
“雍正之所以會最終下定決心即使背上“不孝”之罵名也要取消海禁,是正確的,也是為了自己的國家。”
“財政虧空嚴重。”
“早在雍正還在藩邸做雍親王的時候,就知道戶部銀庫每年都虧損嚴重,入不敷出。”
“繼位後想要有一番大作為的他,資金的扶持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那麼這錢從哪兒來?”
“總不能讓朝廷和盜匪一般搶來搶去的吧?”
“所以面對國庫的嚴重虧空,如何賺錢才是雍正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