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勸告商鞅說:“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聚集禍患啊。”
“應該普施仁義,教化百姓,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得人心,效果更好。”
“其實這些話說得非常在理。”
“而商鞅也付出了代價。”
“商鞅變法雖然讓秦國崛起,但也得罪了一些人,那些貴族。”
“按照當時的局面,秦獻公原本應該被舊貴族排擠。”
“但秦獻公上位後,運用巧妙的手段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他藉口要與魏國開戰,直接遷都,並藉此擺脫了舊貴族的掌控。”
“同時,他也得以掌握軍權。”
“在接下來的20年裡,秦獻公不斷與韓魏兩國交戰,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使秦國上下受益。”
“因此,秦獻公成功掌握實權,並贏得了舊貴族的支援。”
“然而,秦孝公繼位後,為了重振秦國而頒佈求賢令,從外部招募人才,以削弱舊貴族的影響力。”
“此前,秦國所有的官職都由本土貴族擔任,幾乎沒有外來人才做官。”
“這不僅是因為舊貴族排斥外來人才,還因為晉國阻撓了秦國東出和他國士子入秦做官。”
“而這也導致秦國本土貴族在國內根深蒂固。”
“在秦孝公時代,舊貴族不再支援他,因為他無法服眾,而一旦改革,就會觸及舊貴族的利益。”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秦孝公在秦獻公時期收集了足夠的兵權,這是最可靠的保證。”
“商鞅來自魏國,魏國在開國之初進行了變法,沒有舊貴族的阻撓,所以商鞅看到秦國的情況可能會很困擾。”
“在秦國,商鞅面臨著歷史包袱和舊貴族的阻力。”
“如果有些無知的執政者,面對這種情況,可能會採取極端手段。”
“例如,直接屠殺舊貴族集團。然而,這種做法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