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其實不想再說了,這是你們所有帝王的內心,現在講秦始皇,這是他的錯,其他人也不例外,就像一種繼承。”
“大秦前面沒幾個國家,後期大家也都知道,再簡單介紹兩個人吧,商鞅和巴清,兩個重要人物。”
“商鞅是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看“商鞅變法”這四個字,誰能不懂?”
“商鞅的死,是他個人命運的悲劇,也是大秦時代的悲劇。”
“他的改革雖然對秦國的統一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他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當時,秦孝公剛剛登基,為了徹底實現秦國的強大,他主動發出求賢令,希望各國有才幹之士能夠前來秦國任職。”
“商鞅當時在魏國,但由於得不到魏王的重視,他便主動來到了秦國。”
“透過身邊一位寵臣的引薦,商鞅有了與秦孝公會面的機會,不過,商鞅和秦孝公的見面並不順利。”
“第一次見面,商鞅用了一些帝王的治國之術勸說秦孝公,結果使得秦孝公昏昏欲睡。”
“第二次,商鞅又說了很多仁義道德的王道,結果更不讓秦孝公感興趣了。”
“直到第三次,商鞅才開始講述法家思想,探討如何富國強兵。”
“這時,秦孝公才真正對商鞅刮目相看,認定商鞅是自己需要的人。”
“或許你們有疑問,既然商鞅來到秦國是為了響應秦孝公的號召,那麼為什麼他第一次會面卻沒有直接說出法家富國強兵的思想,而是講了什麼王道和帝道呢?”
“這恰恰也體現了商鞅的智慧。”
“在當時的情況下,商鞅只是一個外來士子,而且是從敵對國家魏國來的。”
“如果一開始就直接講法家思想,很容易被秦孝公誤以為是魏國的奸細,進而不信任他。”
“因此,商鞅採取了漸進式的談判策略,先引起秦孝公的興趣,再逐漸深入探討。”
“商鞅其實並不在乎秦孝公的第一印象,而是希望能夠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不過,商鞅的性格和法家思想也註定了他會有些不擇手段。”
“變法合適,後世人誇讚,但商鞅這人確實不是什麼好人,應該是野心勃勃的那種,為了權利可以不擇手段的那種。”
“當商鞅重用的時候,這個改革已經開始了。”
“商鞅變法,首先是從推行《墾草令》開始的。”
“《墾草令》主要是刺激農耕、抑制商業、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
“《墾草令》實行兩年後,效果明顯。”
“於是,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全國推行變法。”
“商鞅的革新變法,吸取了吳起、李悝、秦獻公等人的變法經驗,又根據時代需要,在許多方面進行了創新。”
“要知道變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先後進行了多次。”
“商鞅變法是全方位的,涉及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