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國家壟斷也造成了許多問題,如破壞了工商業的只有競爭,打擊了商業的正常發展,同時官府經營的鹽鐵等質量往往低劣。”
“而均輸平準也難以到達效果,甚至出現了相關的機構從中貪汙獲利,反而不利於價格的調節。”
“但是從總體上所,這些政策是的出臺是適應了當時大環境的。”
“對內有功有過,大錯等會再講,對外那可是大功!”
“因為文景之治使西漢國力日上,所以漢武帝繼承的同時準備軍事發展,以軍事手段代替和親政策。”
“當時漢朝北部疆域從長城到了漠北,漢武帝是朝鮮半島的北部也納入了西漢版圖,南邊的疆域擴充套件到了越南的南部,西南夷地區也完全納入漢朝的統治之下。”
“眾所周知,西漢與匈奴的戰爭持續了數百年的時間,漢高祖、漢惠帝、文景二帝皆處處受制於人,直至漢武帝執政時期西漢與匈奴的攻守之勢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匈奴自春秋戰國以來便是北方的隱患,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方抵禦匈奴,這一時期的匈奴被蒙恬驅逐到長城以北,中原王朝迎來了短暫的穩固。”
“秦末動亂、楚漢爭雄,中原大地遭遇了幾十年的摧殘,以至於西漢王朝建立之初國力衰微,匈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了30多萬控弦之士,劉邦差點就在白登山被匈奴俘虜。”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匈奴與漢朝的博弈便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因種種緣由劉邦不得不採取戰略防禦的國策,透過和親政策換來短暫的和平。”
“這樣的國策從漢高祖一直延續到漢武帝執政前期,劉徹執政後和親政策才被取消,邊塞的戰略防禦也轉變為了戰略進攻,漢、匈大戰拉開序幕。”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於武帝元光六年,共歷時四十四年之久,在這一時期內,漢軍曾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
“這三次戰略反擊,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
“當然攻打匈奴離不開兩位將軍,就是衛青和霍去病,堪稱“最強嫁妝”!”
“前期也差不多講過,我講一場小戰役。”
“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了解決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與其之間的戰爭定然無法避免,馬邑之戰便是一場小試牛刀的戰役。”
“當時,匈奴騎兵再度侵犯漢朝的邊郡,王恢建議劉徹將匈奴主力引誘至馬邑,再以30萬騎兵精銳進行圍殲。”
“可惜的是,匈奴單于在行軍途中抓到了一名漢將,並且得知了這一個計劃。”
“隨後匈奴單于立刻撤軍馬邑之圍胎死腹中,這一場沒有發生的戰爭也成了漢匈全面開展的節點,匈奴大軍蠢蠢欲動要攻入長安,劉徹也準備與匈奴進行大決戰。”
“漢元光六年冬,漢武帝傾盡西漢王朝的騎兵部隊分四路向匈奴進攻,公孫敖、公孫賀、李廣三路大軍要麼失敗而歸、要麼無功而返,唯有衛青一路襲擊了匈奴的龍城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漢朝三路大軍盡皆失敗,但衛青奇襲龍城的勝利卻打破了匈奴不可戰爭的神話,給了漢武帝劉徹發動更大戰爭的信心,為河朔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與漠北之戰埋下伏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