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10章百家爭鳴 (2 / 2)

“主張“禮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

“儒家人治論的要旨在於:聖賢決定禮法;身正則令行;法先王,順人情。”

“儒家在禮與法的關係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係中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係中強調人治。”

“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非是對它進行修修補補,它獨霸了國家二千餘年。”

“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專制。”

“歷史證明,人治和專制是一脈相承的。”

“要建立現代司法理念,這種本土環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與強調以制度、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法治觀是格格不入的。”

“儒家思想是建立現代司法理唸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礙,那就是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我這話肯定有儒家人不喜歡聽了,但拿我一個現代人來說,難道不是如此嗎?”

“其實,就思想體系而言,儒家所站的高度並不比道家高明,只是孔子學說積極入世、接受並順應歷史前進的現實態度要比其他各家更適宜用來治理國家。”

“同時,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當時所有學派中,只有儒家學說同當時的典學術和歷史知識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而這些古籍經典本身即極為寶貴,從而使儒家學說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教育的典範,可以說,儒家思想後來的深入人心,與它以教材為載體進行傳播密不可分。”

“獨尊儒術”兩面影響都有,思想的大一統,鞏固了國人的國民意識,增強了國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政治統一、民族統一。”

“使得我們國家在歷經兩千年發展後依然能夠保持秦皇漢武開疆時的基本版圖,無論出現何種形式、多長時間的分裂,國人始終不忘國家統一,並且這種統一的意識幾乎是出自國人天性的要求。”

“無論天南地北,人人皆認為統一是理所當然,人人皆視能為統一做出貢獻為光榮,在分裂與統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奮不顧身、犧牲自我的豪情。”

“這種統一意識與當初所奠定的“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數千來的思想統一,與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國家和中華民族認同感皆一脈相承。”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文明就真如一個博大而精深的智者,微笑地敞開胸懷,任你們在我的懷抱裡折騰,反正大家終究免不了中華民族、國人的心理認同,從而只有形式上的入侵、分裂,卻很難有本質上對國家的撼動。”

“但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

“簡單地講,首先,儒學佔據正統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學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維方式不僅不得光大,甚而漸漸失傳,大大壓縮了國人的哲學思維空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