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梁王李愔也不是好東西,整天就知道到老百姓莊稼地打獵,連李世民也覺得自己這個兒子是個“禽獸”,後來是長孫無忌藉著“房遺愛謀反案”把他流放死了。”
“最小的老十四曹王李明,據說在唐太宗晚年,竟然和老百姓串通謀反,被貶出京城,還被貶謫地長官逼死了,“串通老百姓謀反”,好奇怪的罪名。”
“剩下的老七郯王李惲雖然用縱情聲色來表明自己絕無野心,但還是被誣告謀反,只好自殺以保全家小。”
“貞觀五年,封,十年,改封蔣王、安州都督,縱情享樂,使州縣不堪其勞,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誣告李惲謀反,惶懼自殺。”
“真正起兵反抗武則天的老八漢王李貞,和不敢反抗的老十紀王李慎,都被武則天毫不留情地幹掉了!”
“老九就是唐高宗李治,其實大唐在他手裡已經名存實亡了,大唐也變成了大周,如果不是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太不爭氣,如果不是狄仁傑事先埋下伏筆,最終幹掉了諸武和二張,奪回了李氏江山,那從李治之後,就沒有大唐了,大唐也就重蹈秦隋覆轍,二世而亡了……”
“至於最後李治把朝政交給武則天來處理,我肯定覺得沒有錯,因為武則天原本就是一個能力卓著的人。”
李世民:只有我自己受傷的世界達成!
“第三個錯,剛愎自用,任用人才是你,殺害忠臣也是你唐太宗。”
“唐太宗晚年也是不例外,犯了大部分皇帝犯的錯,好大喜功,剛愎自用,荒淫無度,長生迷信,驕奢淫逸等一些過錯。”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那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早期的李世民確是這麼做的,他“恐人不言,導之使諫”,且“聞善若驚”、“聞過則喜”,可是僅到了貞觀六年,李世民骨子裡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想開始抬頭。”
“他“不悅人諫”、“漸惡直言”,有時雖勉強聽受,但“意終不平,諒有難色。””
“到了貞觀十一年,李世民甚至為杜絕群臣來勸諫自己,直接公開警告大家:“若不為此,不便我身。”
“貞觀十九年時,諫臣劉洎只因為在背後說了李世民一句“疾勢如此,聖躬可憂”的肺腑之言,結果便被抓了個“謀執朝衡”的罪名,被逼自殺了。”
“此人與魏徵齊名,也是敢於諫言的大臣,卻被李世民賜死,直到武則天時期才被平反。”
“晚年的李世民對大臣的疑忌心也越來越重,動輒問罪,輕則貶黜,就連尉遲敬德這等佐命功臣都被猜忌。”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準備親征遼東,當時已退休的尉遲敬德上書相勸:“陛下親征,長安、洛陽必心腹空虛,恐有楊玄感之變。”
“李世民不但不聽,反而懷疑他有異心,命61歲的尉遲恭披掛上陣,隨自己出徵。”
“面對晚年的李世民,就算房玄齡這種級別的人物,見到他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
“有一次他因勸諫李世民,差點被李世民所殺,最後還是長孫皇后出面干涉才逃過一劫,以至於房玄齡臨終時難過的說:“現在朝廷已無人敢犯顏直諫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