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三年十一月,東突厥將軍雅爾金和阿史那杜爾率軍進擾河西,這給了李世民反擊東突厥的理由。”
“李靖、徐世勣、柴紹、李道宗、孝傑、薛萬淑六名將領各領一路軍出兵東突厥,李靖為主帥。”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騎兵從馬邑出發,進屯惡陽嶺,並乘夜襲佔襄城。”
“頡利可汗根本沒想到唐軍能那麼快打來,認為李靖敢孤軍深入,其後一定有主力跟隨,便慌忙撤到磧口。”
“李靖又派間諜離間頡利可汗的部眾,成功誘導頡利的心腹大將康蘇密挾隋煬帝皇后蕭氏及其孫楊政道至定襄降唐。”
“頡利可汗見心腹秘密降唐,知道磧口已經不安全了,又繼續率部向陰山撤退,結果在渾河邊與柴紹率領的金河軍碰了個正著,之後又在白道遭到徐世勣的通漠軍截擊,東突厥大敗。”
“頡利可汗好不容易撤到鐵山,自覺不是唐軍的對手了,便派手下將領執失思力前往長安向李世民謝罪請降。”
“不過這只是他的緩兵之計,想要以此拖延時間,待草青馬肥之時,再轉移到漠北,伺機東山再起。”
“李世民將計就計,派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去東突厥撫慰,暗中又命李靖率兵接應。”
“貞觀四年二月,李靖與徐世勣兩軍會師。”
“徐世勣分析東突厥雖然戰敗,但所剩人馬依舊不少,如果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唐軍恐怕難以追上了。”
“現如今唐儉要去那裡撫慰,東突厥必定放鬆戒備,是個襲擊的好機會。”
“李靖深以為然,但副將張公瑾卻怕這麼做會使唐儉等人身陷險地。”
“作為主帥,李靖自然不能只考慮一人的安全,他要考慮的是怎麼徹底滅掉東突厥。”
“最終李靖採納了徐世勣的建議,率精兵連夜出擊,徐世勣則領大軍隨後跟進。”
“頡利可汗見唐使來撫慰,果然放鬆了警惕。”
“二月初八,李靖麾下偏將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在濃霧的掩護下急行至頡利可汗大帳七里外才被發現,蘇定方長驅直入攻下了東突厥的營地,頡利可汗則乘千里馬西逃。”
“李靖率大軍跟進,擊潰突厥軍。”
“此戰唐軍殲滅東突厥萬餘人,俘虜十餘萬,唐使唐儉、安修仁也得以趁亂脫險。”
“頡利可汗一路西逃,想要投奔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國王麴文泰,逃亡路上跟隨的部將越來越少,不久身邊就只有數十騎兵了。”
“人倒黴喝涼水都塞牙,猶如喪家之犬的頡利可汗又迎頭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軍,這次他沒跑掉,被唐將張寶相將擒獲。”
“就這樣,隋末曾不可一世的東突厥在李世民閃電式的打擊下僅僅三個月就滅亡了。”
“頡利可汗被押到長安後並沒有被處死,李世民還大度的封其為歸義王、右衛大將軍,把頡利可汗感動得熱淚盈眶。”
“貞觀八年李世民在未央宮舉行國宴時還命頡利可汗當眾跳舞,那一刻渭水之盟所有的恥辱已經不復存在。”
“這份恥辱當真不存在嗎?頡利可汗當真放下了成見?”
“唐太宗雄才大略,建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其外交手段也可圈可點,可在對付東突厥的時候,他稱臣納貢,前後隱忍十餘年,想不通如何就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