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58章七國之亂 (1 / 2)

“除此之外,當時的大漢以孝治天下,為了讓全天下的人都做到知行合一,漢文帝更是以身作則。”

“在為代王時,薄太后一病就是三年,在那三年中,劉恆一直都是衣不解帶親自照料的模式,到了長安之後,雖然身為皇帝,他依然複製了當年在代國時的作風,對母親是各種孝敬。”

“漢文帝一生沒太大的過錯,他去世後就是他兒子漢景帝繼位,因為漢景帝也是延續前面的政策改革,所以就被稱為“文景之治。””

“從漢高祖之後,漢文帝、漢景帝兩父子完全是吸取秦滅的教訓,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著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

“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漢初至漢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文、景二帝仁慈恭儉,篤信黃老,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海內富庶,國力強盛。”

“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

“在薄稅勸農,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經過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來了西漢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到漢景帝后元三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

“從漢文帝十三年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在這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稅的負擔沒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

“所以,西漢前期七十餘年農民負擔一直很輕是歷史上公認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外,居官者以為姓號。”

“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仁義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

“這樣的安康和諧社會在歷史上是少有的。”

“當然漢景帝的改革是建立在已有的政策上,我覺得漢景帝最大的功績應該是平定七國之亂。”

“前面就說起過漢朝的分封制是一個缺點,雖說是為了當時的楚漢之爭,增加勢力而設定,這分封制確實不怎麼適合。”

“當時劉邦實力遠弱於項羽,為了讓實力派為自己賣力,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勝利,劉邦給予重要的功臣進行分封。”

“其中,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之後又遷為楚王,從項羽那裡挖過來的英布,被封為九江王,善於搞偷襲的彭越,成了淮南王,他的沛縣老弟兄盧綰,封為燕王。”

“項羽被滅後,異姓諸侯王的問題凸顯,劉邦又先後剪除異姓諸侯王,轉而分封劉姓宗親為王。”

“但是他卻忘了一點,那就是隨著代際更替,原本血緣親密的諸侯王,關係也逐漸疏遠,周朝的諸侯國就是這樣子,晉國國君原本就是周天子的手足弟兄,到後來誰還看這情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