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兩個案件殺的人主要都是朝廷命官,但這大明初期不止這兩個案件,一共有四大案件。”
“第三個案件叫空印案,發生在洪武十五年。”
“這個空印是指事先蓋好印章的空白文書,用於方便處理公務。”
“這是元朝以來的慣例,但朱元璋卻認為這是官員相互勾結、欺瞞上命的重罪。”
“他下令查處所有使用空印的官員,並將他們視為貪汙犯一併處死,此案涉及全國各地的布政司、提刑司等機構,數百名官員被殺。”
“從元朝時期就有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人到京城戶部報告地方財政收入情況的制度,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仍然沿用這一制度,而這一制度由於存在缺陷,也未能引起高層注意,所以也就一直使用,直到被朱元璋知道後案發為止。”
“在當時,地方上的財政每年都要將一定數額錢糧上繳國庫。”
“而且賬目明細必須和戶部稽核後完全相符才能結算,如果有其中一項不符合,都必須駁回原地重新造冊,然後再蓋上原地方政府機關的大印才算完成。”
“這樣一來一去就造成很大的浪費,再加上當時交通不發達,偏遠的地方到京城一趟有的甚至需要半年的時間。”
“不像現在這樣發個郵箱或者微信就可以決解了,如果一次不符發回重造勢必會耽誤相當多的時間,於是一些頭腦聰明的官員再來戶部之前就會事先準備一些加蓋大印的空白文書,以備使用,久而久之,大家也都沿用此招,也省的來回跑浪費時間,而且這一習慣也未被明令禁止過。”
“而造成這一習俗的原因是,地方上繳中央的錢糧在運輸過程中,由於路途遙遠難免會出現損耗,所以等送到戶部接收時雙方數字一定不會相符。”
“而在路上到底損耗了多少,押送的官員事先也無法知道,只有到了戶部申報之後才能知道,為了避免發回重造,所以押送官員就會根據戶部提供的資料在事先準備好的空白公文中填寫實際數字後再上報。”
“本來這事也無可厚非,但後來不小心被朱元璋知道了。”
“朱元璋聽後大為震怒,認為這是官員相互勾結的欺君重罪,責令嚴加追查,並最終將上至戶部尚書,下至各級地方掌管錢糧的主管官員一律問斬,副手以下杖一百,然後從軍發配遠方,此次事件被誅殺數萬人。”
“空印案發生後,朱元璋遂採用“以用半印,出納關防”的政策,並逐步開始廣泛推行實施半印勘合以防偽,並規範文書管理。”
“因為“空印案”、“胡惟庸案”相繼發生後,讓朱元璋深知下一步將嚴加懲治貪官汙吏,他首先採用恩威並重的方式,而且隨之也越來越重,設立錦衣衛監控各級官員,稍有犯者,嚴加處罰,輕者下獄,稍重者殺頭。”
“而在這一關頭,戶部侍郎被逮住了,這就是郭桓案。”
“這個事件發生在洪武十八年,郭桓是戶部侍郎,負責管理國家財政。”
“他利用職權,勾結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地方官員,私吞各地的賦稅和糧食,並收取各種名目的附加費用。”
“朱元璋命令審刑司審訊郭桓及其同夥,並核實他們所貪汙的金額。”
“結果發現,此案涉及全國十二個布政司,損失糧食兩千四百萬擔,財物七百萬兩。”
“此案牽連了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等高階官員,數萬人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