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寒交迫的他肯定也是沒心思上學,沒家世、沒錢、沒文化的他卻從乞丐做到了皇帝。”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的一個窮苦人家,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因為家族兄弟排名老八,所以叫朱重八。”
“由於沒有讀書,沒有文化的朱元璋從小能做的事就是放牛,幼年的他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
“在朱重八17歲的時候,也就是1342年,老家濠洲接連發生了蝗災和猛疫,半個月之間,他的父母及兄長先後去世。”
“家裡窮得連棺材的錢都沒有,甚至無處安葬,鄰居劉繼祖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塊墳地,最後還是用破衣服包裹遺體就地下葬,青少年時期的朱重八可謂是一個慘字。”
“走投無路之下,朱重八來到皇覺寺剃度為僧,每天干些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的活。”
“不久,當地鬧饑荒,寺裡也沒有啥香火收入,主持只好罷粥散僧。這樣,朱重八隻好離開寺院四處化緣。”
“元至正五年,17歲的朱重八邊走邊乞討,在這乞討的三年裡,他走遍了淮西大部分地方,開闊了眼界,也懂得了很多人情世故。”
“這段很苦,前面也講過,朱元璋的成長也是必然的。”
“這段流浪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他,也知道只有不斷往上爬,才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
“幾年後,回到皇覺寺的朱重八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濠州郭子興的義軍。”
“此時的朱重八雖然窮,但在皇覺寺最起碼能解決溫飽問題,本來就用不著去摻和起兵造反,這種事被朝廷知道了可是被誅九族的。”
“雖然他家也就只剩下他,但師兄告訴他說,寺內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他的密。於是,朱重八迫於無奈,只好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他已經25歲。”
“朱重八入伍後,剛開始是一個毫無起眼的步卒。”
“隨著他作戰勇猛果斷敢、處事得當的行為,朱重八好名聲很快在軍中傳開,因此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把他調到帥府當自己的心腹,並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重八商量,這之後更是將自己的乾女兒許配給了朱重八。”
“從父母雙亡到和尚,再從乞丐到主公侍衛,再被首長招為女婿,朱重八逐漸受人尊敬。”
“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有了身份之後,朱重八這個名字也確實上不了檯面,他必須把名字給改了,改成就是我們熟悉的元璋兩字,從此他開始了逆襲之路。”
“朱元璋依附郭子興逐漸過上好日子,但好景不長,當時的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
“郭子興只是元帥之一,後來起義軍中的將領經常起內訌,權力鬥爭逐漸激烈,自己也怕朝不保夕。”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決定自己單飛,闖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回鄉招募新兵,兒時的夥伴徐達、等人和都願意追隨朱元璋。”
“得益於徐達等人的幫助,朱元璋很快就招募到七百餘人,郭子興得知後十分滿意,朱元璋回到濠州就被提拔為鎮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