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後的朱元璋離開了濠州城,南略定遠。”
“在去定遠途中,他又成功招募了幾千人,朱元璋統率著這支隊伍攻破定遠的元軍營地,此時的朱元璋邊打邊招募新兵,同時又不斷招降擴充自己的隊伍,朱元璋羽翼也在逐漸豐滿。”
“朱元璋攻佔滁州後,老首長郭子興在濠州迫於內部爭鬥,只好離開濠州混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1355年朱元璋拿下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
“至正十六年(1356,郭子興病逝,28歲的朱元璋成為這支隊伍的實際主帥,趁張士誠在進攻江南元軍的機會。”
“養精蓄銳的朱元璋終於出手了,他親率水陸大軍,兵分三路進攻集慶。僅僅10日就拿下了集慶。並改名應天府(今南京。”
“朱元璋在得到應天這個地盤之後,休養生息迅速擴張自己的實力,在當時也是一方軍閥。”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和劉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識人用人能力很強,所以各式各樣的人才都願意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在開疆闢土的過程中,一直十分尊重儒士。”
“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但自己的地盤也是最小的,當時在中原大地也是群雄並起,應天西邊有陳友諒,東邊有張士誠,,南邊陳友定、東南方國珍,朱元璋可謂是腹背都是敵人。”
“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製據,沒多大野心。”
“張士誠則是個牆頭草,對元朝首鼠兩呼,其中西邊陳友諒最強,同時他的野心也是最大的,他是朱元理佔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果然如朱元璋所料,不久後陳友諒殺死徐壽輝在採石稱帝,但這些地盤很顯然不能滿足陳友諒,他說服張士誠一起東西夾擊應天,事成之後答應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情況危急。”
“朱元璋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難以有好的計策。”
“朱元璋於是徵求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認為雖然陳友諒勢力最大,但是他殺君自立,不得民心,張士誠向來是個牆頭草,如果攻打陳友諒他一定會坐視不理,如果打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就會趁機渾水摸魚。”
“朱元璋同意他的判斷,於是設計引誘陳友諒深入自己的陷阱。”
“朱元璋得知自己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康茂才扮演了一次三國黃蓋的角色,他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康茂才假裝說自己在江東橋匯合,並約陳攻擊應天,果然陳友諒信以為真。”
黃蓋:……
乾隆:哈哈!形容的到位,那個黃蓋你那問題可以後面有時間讓張姑娘講講,我們是說不出口的。
“一句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具體事情後面再說吧,大體意思就是自己願意被騙!”
扶蘇:??這句話是這麼解釋嗎?還有人願意被騙?
趙匡胤:咳咳!對!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