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又藉機削落諸侯國領土和把諸侯任免官吏的權利收回,自此,諸侯名義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權了。”
“七國之亂在短短3個月之內就分出了勝負,都是因為百姓們擁護劉啟、臣子們信任劉啟,而且劉啟本人愛惜人才良將,知人善任。”
“劉啟作為皇帝,卻不迷戀奇珍異寶,而是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
“他執行重農抑商的國策,還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始終。”
“劉啟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還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並“租長陵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
“同時,劉啟還多次頒詔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產。”
“劉啟也是個非常重視教育的皇帝。”
“在社會經濟的恢復及發展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時,劉啟逐漸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
“他任命文翁為蜀郡太守,首創了郡國官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劉啟一面弘揚文教禮儀,一面又打擊豪強。”
“為了保證上令下達,他果斷地採取兩項重要措施。”
“一是把部分豪強遷至陽陵邑,使他們宗族親黨相互分離,削弱他們的勢力。”
“二是任命執法嚴厲的寧成做中尉,嚴厲鎮壓那些橫行郡國、作奸犯科的人。”
“使那些不遵守法規的豪強和官僚們個個惶恐不已,大大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保證了國家的治安和發展。”
“對於敢大膽進涑的程不識,景帝讓他做太中大夫,負責評議朝政。”
“在劉啟多重政策治理下的漢朝,人口翻番,國內殷富,府庫充實。據說在劉啟的統治後期,因為國庫裡的錢太多,連串錢的繩子都磨爛了。”
“國內所有的糧倉也都是滿的,放不下的糧食只能露天放置,多得甚至都黴腐了。”
“在對抗外敵方面,劉啟也十分理智。”
“當時,強大的外敵匈奴騎兵南下進擊漢地,燒殺搶掠,嚴重威脅著劉啟的王朝。”
“但是對當時的漢朝來說,出兵反擊徹底清除外敵的條件仍不成熟。”
“在這種情況下,劉啟冷靜地選擇有戰有和的策略。”
“他堅持和親政策,緩和了兩國的軍事衝突,為經濟發展贏得了時間,也為後來反擊匈奴做了充足的準備。”
“但劉啟並不是對外敵一味妥協,他再一次展現出了知人善任的帝王風采,多次派出李廣、程不識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將領在反擊戰中進行了必要的抵禦。”
“在公元前141年的正月,劉啟患病了,病勢越來越重,他就在病中為太子劉徹主持加冠,臨終前,劉啟教導太子劉徹不但要知人、知己,還要知機、知止。”
“他對劉徹說人不患其不知,患其為詐也,患其不勇,患其為暴也。”
“為太子加冠後不久,劉啟病死在長安的未央宮,享年48歲,葬於陽陵,諡號“孝景”皇帝,史稱漢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