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劉秀之前的王莽時代,讖緯學說就十分流行,王莽身邊的劉歆更是讖緯大師,發展到了東漢時代,讖緯學說依然很活躍。”
“讖語在某些時候可以作為一項重要的思想武器,控制老百姓的思想,但是貫穿東漢始終,讖緯禁而不止,貽害很深。”
“劉秀,一個堅定的讖緯主義者,堪稱明君聖主的劉秀,一輩子在讖緯上沒少幹荒唐事。”
“登基之初,劉秀就依據《赤伏符》中的暗示來任命官員。”
“光武一朝,如果誰要是不信讖緯,就要倒大黴,我簡單舉列三位。”
“鄭興是東漢初年四大學術泰斗之一,他專長於《春秋左氏傳》,東漢《左氏傳》學派,半數出自他的門下。”
“鄭興信天命,卻不信讖緯,他是個有神論者,信奉天人感應。”
“同時他不認為上天會降下“聖旨”,所有的讖語只不過是愚人罷了。”
“有一次,劉秀向鄭興諮詢祭祀事宜。”
“劉秀想憑讖緯定郊祭典儀,鄭興僅僅說了句我不懂讖緯,就惹得劉秀大怒。”
“鄭興還算識趣,以“我沒學過讖,不代表讖就不對”,逃過了處罰,因為不依附讖緯學說,鄭興終生得不到重用。”
“尹敏的思想大體上接近鄭興,也是個反對讖緯的有神論者,同樣主張“以五經仁義正道為本”。”
“東漢開國不久,劉秀命尹敏整理新朝遺留下來的圖讖,尹敏不願意,他說:“讖緯不是聖人之言,錯誤頗多,會貽誤後代。”劉秀不聽,趕鴨子上架,尹敏就來了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意思就是,尹敏見一個符讖有缺文的地方,就提筆在那裡補上一句“君無口為漢輔”,“君”無口,就是“尹”,意思是姓尹的要當輔臣做宰相!”
“劉秀被搞愣了,問尹敏你這是什麼意思?”
“尹敏大大咧咧地說,圖讖那玩意前人不就是這樣隨便增增減減嘛,我也學學,運氣好的話說不定也能夢想成真!”
“尹敏直指圖讖的本質,這東西按理來說應該是上天降下來的,可事實上基本都是偽造的,根本不靠譜。”
“你劉秀當初不是憑《赤伏符》,就任命一個不知從哪兒蹦出來的孫鹹做大司馬嘛,我怎麼就不能騙個宰相當當?”
“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看你怎麼辦!”
“尹敏公然挑戰劉秀,但是方法太巧妙,讓劉秀竟然沒辦法動怒,雖逃過責難,同樣也一輩子位居纖末,不得伸展。”
“桓譚是兩漢之間最偉大的經學大師,也是天文學家,他甚至被人譽為“素丞相”,他的《新論》被推崇為可以與《論語》比肩。”
“跟鄭興、尹敏不同,桓譚是個無神論者,更是一個堅定的反讖緯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