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4章劉秀當為天子 (1 / 2)

“劉秀是一個很能識人、用人的人,然而“光武知人,尚失馮衍”,尤其是對於馬援,未免太刻薄了。”

“馬援之死與劉秀無關,但馬援死後遲遲不能歸葬,劉秀卻是罪魁。”

“典型的案例還有有戴涉、韓歆、劉秀對大臣是給予了不少福利,不過對大臣這塊還是太過苛刻了。”

“劉秀為了加強皇權,朝中大小官吏都是劉秀親自選拔任用,給他們的工作很繁重,又派專員去監督糾察,官員郡守但凡稍有過錯就換人,這本來是好事,老虎蒼蠅一起打。”

“但是劉秀換官過於頻繁,老百姓也很不適應,同時奸詐之徒趁機誣告好人,打壓異己,反正只要一舉報,劉秀就會訓斥或者罷免官職。”

“戴涉官任大司徒,位至三公,這本來是位高權重、很有分量的一個人,但他僅僅因為推薦的人貪贓枉法而受到連坐,最後竟然死在獄中。”

“不僅如此,劉秀又以三公之間政務相通,要互相負責,於是罷免了司空竇融的職務。”

“韓歆本是更始皇帝劉玄手下的河內太守,劉秀收復河內的時候,韓歆本想據守阻擊,後在岑彭的勸說下投降劉秀。”

“有了這層糾葛,劉秀很痛恨韓歆,你竟然不想投降我,要不是有岑彭說好話,韓歆已經被劉秀斬了。”

“韓歆性格耿直,有話直說,數次逆劉秀龍鱗,後來升任大司徒,有一天朝會的時候突然站出來指手畫腳,侃侃而談,論證自己的一個觀點,今年將會大饑荒。”

“劉秀大怒,將韓歆免官,遣送回鄉,這還不解氣,劉秀又下詔書譴責韓歆。”

“大臣在免官路上被譴責,這在漢朝是逼令大臣自殺的潛規則,韓歆知劉秀十分憤怒,於是和兒子自殺於路上。”

“韓歆不會察言觀色,屢次當眾冒犯劉秀,這或許不是一個好臣子,但罪不至死。”

程咬金:死者為大,何必和一個屍體過不去。

李世民:再完美的皇帝看來也少不了聽信讒言。

劉恆:這麼打壓,哪還有臣子會謹言啊!

“劉秀為了加強皇權、抑制大臣勢力,還在三公之外設定了尚書檯,由尚書令領導,尚書令參與政務的上傳與下達,直接向皇帝負責,位低權高。”

“然而尚書檯後來被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大權反而一直不在皇帝手上,這是導致東漢末期政治黑暗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始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瑜不掩瑕,他已經很優秀了。

李斯:這位確實已經做得足夠優秀,他有自身的歷史侷限性,這也是我第一聽到近乎完美的皇帝,和前面那些比要好的太多。

“那最後一個錯誤應該是劉秀太過於讖緯。”

“讖緯,就是讖語,說白了就是迷信,歷史上最有名的讖語有:秦朝的“亡秦者胡也”、漢武帝時期的“代漢者當塗高”、唐朝的“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等等。”

“在劉秀尚未發跡時,流傳過一句讖語“劉秀當為天子”,後來劉秀果然應了讖語,所以劉秀一生都十分相信讖緯之說。”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