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永樂一朝的大臣可基本上都是建文一朝遺留下來的,地方上的更不用說,一個個都是。”
“如果朱允炆出現的話,明朝將會再次大亂,而他的皇位保不保得住,也將是一個問題。”
“錦衣衛恰好能夠解決他的憂慮,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錦衣衛作為特務機構,明面上的工作是抓人審判,但暗地裡還有其他的工作,那就是向皇帝傳遞外界各種皇帝感興趣的訊息。”
“當年的朱元璋就是透過這一點,將群臣變得沒有任何隱私可言。”
“國子監祭酒宋訥在家裡生悶氣,結果第二天,朱元璋將他生悶氣的畫像拿給他看。”
“要知道,宋訥生悶氣的地方不是在大街上,而是在自己的家裡,想想都覺得恐怖。”
“怎麼樣才能夠杜絕有能再次造反的可能呢?”
“將人一個個的盯起來,以及物理消滅。”
“而錦衣衛早在洪武年間就做過這種事情,現如今再做,無非就是重操舊業,已經熟門熟路,形成了又一時期的恐怖政治。”
“不過,錦衣衛也確實好用,因為在朱棣統治期間並沒有出現官員叛亂的情況。”
“由於錦衣衛的存在,對皇帝並沒有什麼危害,有危害,那也是在洪武年間以及永樂年間,因為一個需要屠殺功臣,一個需要屠殺建文舊臣。”
“而其他時期的皇帝都沒有他們兩個的需求,處置犯人的途徑都是透過三法司這三個正常渠道去走,自然也就將錦衣衛的危害減到最小。”
“反而還有利於皇帝,不但可以監視群臣,還可以得知皇宮外發生的種種事情,打發時間。”
“有的人可能已經意識到,封建王朝任何一條制度的出現,都是出自於皇帝的需要,不但錦衣衛是如此,內閣也是如此,倘若沒有皇帝的需要,也就沒有存在的可能,因為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制度是為了什麼?為了統治。”
“不過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就比如朱元璋,他以為藩王能夠鞏固皇帝的統治,結果藩王反過來統治了皇帝,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一條制度是否合理,必須要透過時間去證明,而一般情況,皇帝都無法看到制度是否合理的那一天。”
“因為建立制度的皇帝即代表著有足夠的實力摧毀制度,制度有問題,也是在下一任皇帝上位,才會表現出來,因為下一任皇帝未必會有摧毀制度的實力,相反還會反過來被制度摧毀,靖難之役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因此,皇帝頒發一條新制度都會謹慎謹慎再謹慎。”
“不過到了明朝末年,錦衣衛出現了荒唐事。”
“明朝末年,錦衣衛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到了不受控制的地步。”
“崇禎皇帝上位之後,錦衣衛已經不是他的得力助手了,反而成了他的眼中釘,崇禎皇帝讓錦衣衛審問太監,誰要是敢違抗命令就會被直接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