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明白,經過建國前後那輪動盪騷亂,他需要遵循儒家的“王道”,以溫和、寬鬆的政策贏得民心,這也是一種“柔道”。”
“建武五年,各地一片殺伐聲,征戰歸來的劉秀,卻開始在洛陽興建太學,並親自視察。”
“太學修習古代禮樂,一切都遵照儒家經典規定,東漢的文化教育煥然一新。”
“與此同時,劉秀“未及下車,先訪儒雅”,他身邊很快集中了一批著名學者。”
“有時他和臣屬談論儒家經典,直到半夜才睡,太子規勸他說,陛下有夏禹、商湯的聖明,卻喪失了黃帝、老子的養生之道,但願您愛惜自己的精神,優遊而安寧。”
“劉秀卻說,做這些事令我快樂,並不覺得疲憊。”
“他甚至還親自主持和裁決當時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間的爭論。”
“龐大的官僚機構,是西漢武帝之後民用匱乏的重要原因,劉秀用“並官省職”的辦法,減輕民間負擔。”
“建武六年,他下令對全國的縣和封國進行調整,裁減官吏人數,據說合併減少四百多個縣,官吏職位減少到十分之一,同年他還把田租由十分之一削減到了漢景帝時的三十分之一。”
“自西漢初年開始,各地奉命在立秋之後選拔輕車、騎士、材官、樓船等作戰人員,做軍隊的儲備。”
“建武七年,東漢軍隊充實,劉秀取消了這項徵召。”
“此外他還下令釋放獄中沒有犯下死罪的囚徒,恢復平民身份,不再治他們的罪,犯了輕罪在逃的,官吏只記下他們的名字而免除他們的罪責。”
“建武七年,太中大夫鄭興上書說,現在公卿大夫多推舉漁陽太守郭伋擔任大司空,一直拖延著定不下來,民間傳說朝廷要把這位置留給功臣,讓功臣擔當這個政府要職很可能無法勝任,希望陛下委屈自己順從大家的意見。”
“幾經權衡,劉秀選擇李通出任大司空。”
“李通是劉秀南陽老家的人,當年就是他最早跟劉秀謀劃起兵,同時他還是劉秀妹夫。”
“當時許多政府官員是劉秀的同鄉或故舊,李通可謂同鄉、故舊、功臣兼備。”
“四年之後,郭伋到洛陽來,劉秀詢問他政府的功過得失,郭伋答道,“任命或者升遷政府官員,應當遴選全國的優秀人才,不該專用南陽人。””
“好在李通看出了劉秀的難處,開了一個好頭,幾次以老邁為由請辭。”
“建武十二年,劉秀接受了他的請求。”
“鄧禹、賈復、耿弇等開國功臣,知道時代已經變了,皇帝不願讓他們身在京師手握重兵,次年主動交出兵權,於是左、右將軍職位取消。”
“考慮到功臣們的感受,劉秀保留了他們的爵位和采邑,不再讓他們在政府任職,他認為自己這麼做也是為功臣好,那福利也確實不錯。”
“長時間留在官位上,一旦犯錯難免受罰,搞不好會保不住爵位封地,他也的確時常回護他們,寬恕他們的小過失。”
“遠方進貢的珍稀美味,一定先賞賜給所有侯爵,有時御廚房都沒有剩餘的,所以功臣們最後都保住了地位財產,沒有人受到誅戮或貶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