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叮囑手下將領,征伐不一定要搶地屠城,最緊要的是平息和安撫民眾,亂民如果肯歸附,把他們的首領送到京師,部眾遣散回家種田植桑。”
“劉盆子、劉永、張步、李憲、彭寵、盧芳、隗囂、公孫述……,建國初的十多年,劉秀奔走各處,馬不停蹄,精力主要用在了剿除割據勢力上。”
“佔據天水、武都、金城等郡的隗囂,一度在劉秀和公孫述這兩個政府間徘徊,建武四年,他派部下馬援先後去成都和洛陽,打探公孫述和劉秀的情況,劉秀的過人之處,就在馬援的比較下得以展現。”
“馬援跟公孫述是同鄉,少年時就交好,他以為見面後兩人會把酒言歡,不料迎接他的卻是篇官樣文章。”
“公孫述以盛大隆重的儀式接待他,與此同時又武士林立、戒備森嚴,擺出一副至高無上的架勢。”
“馬援認定公孫述是妄自尊大的井底之蛙,至於劉秀,他只派了一個宦官把馬援帶進皇宮,自己穿著平民的服裝,在宣德殿廊下笑臉相迎。”
[馬援問劉秀,“之前我去成都,公孫述讓衛士持戟簇擁著見我,今天我遠道而來,陛下怎麼知道我不是個刺客,這麼簡單就讓我進來?”]
[劉秀笑道,“你哪裡會是刺客,只不過是說客罷了。”]
“不久,馬援回去覆命,隗囂跟他一同起居,問他洛陽情形。”
“馬援說劉秀接見了他幾十次,談話非常隨意,時常通宵達旦。”
“在他看來,劉秀是有勇有謀的明君,開誠佈公,氣度恢宏,不太拘泥小節,跟漢高祖劉邦有點像,而博覽經學,處理政事,在前世帝王中無人可比。”
隗囂就問:你覺得跟劉邦比怎麼樣?
馬援回答:“不如劉邦!”
[高祖做事情無可無不可,劉秀愛處理政務,舉止守禮節,不喜飲酒。]
[隗囂聽了有點不高興:“要像你說的,反倒還勝過劉邦!”]
“意在割據一方的隗囂,對東漢政府時近時遠,最終與公孫述聯合。”
“馬援投奔劉秀,成為名將。建武九年、十二年,隗囂、公孫述先後被剿滅。”
“此後,除非出現緊急狀況,厭倦了征伐的劉秀沒有再提及軍事。”
“一次,太子劉強問起,劉秀冷冷地說,這事超出你的能力。”
“經過十多年征伐,東漢政權已經相當穩固。”
“劉秀的問題從打天下變成了治天下。”
“當年漢高祖劉邦登基不久,謀士陸賈向他指出,天下可以用武力奪取,卻不可以用武力治理。”
[“逆取而順守之,文武並用”,才是“長久之術”。]
“後來經過武帝、昭帝、宣帝,逐漸形成了一套“表儒裡法”、“王霸道雜之”的治國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