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宇文贇很重要,如果他賢明有為,北周就可以有光明的未來,可惜的是,他是做盡了壞事以後走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楊堅是接了周武帝宇文邕的班,但其實楊堅只比宇文邕小兩歲,所以,宇文邕受的苦,楊堅也受過。”
“楊堅的父親是隨桓公楊忠,所以楊堅出身好,又能力超群,不僅周武帝看見了,宇文護也看出來了。”
“於是宇文護就拉攏楊堅,楊忠就告訴楊堅,現在別看宇文護權傾朝野,將來怎麼死還不一定呢!於是楊堅就裝傻充愣,不搭理宇文護。”
“公元568年,楊忠去世,楊堅繼承了父親的爵位,變的位高權重。”
“而這個時候距離周武帝幹掉宇文護還有四年,這四年絕對是楊堅煎熬的四年,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宇文護弄死。”
“好在楊堅生命力堅強,無論是下毒還是暗殺,都像楊樹苗一樣堅強的活下來了,活到了周武帝掌權的時候。”
“其實周武帝的時候,才是像楊堅一樣的這些人才想要的時代,皇帝志存高遠,對待人才倍加珍惜。”
“包括齊王宇文憲,還有別的大臣,不是沒有在周武帝面前詆譭過楊堅。”
“說楊堅面相非常,骨骼驚奇,有皇帝相,但周武帝聽了哈哈一笑說:“帝王之命是上天註定的!”可見周武帝的曠達。”
“如果沒有宇文贇,楊堅會老老實實做一個上柱國,但命運從來都是不按常理出牌,周武帝年紀輕輕竟然死了。”
“就這樣楊堅剛剛在周武帝手下過兩天好日子,又掉進了周天元宇文贇的冰窟窿。”
“楊堅在周天元宇文贇手下是備受煎熬,比宇文護時代更是艱難一百倍。以至於他挖空心思找到當年的同學,內史大夫鄭譯,求鄭譯幫忙找個機會外放,到地方去做官,遠離周天元宇文贇。”
“鄭譯也給他找了一個職位,正準備去的時候,楊堅的腳犯病了,走不了路,沒去成。”
“但正是這個時候,宇文贇犯病了,把他的寵臣劉昉和顏之儀叫進來,準備囑咐幾句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不能說話了。”
“讓宇文贇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時候位高權重,深得人心的外戚只有一個,他的老丈人,他一直想殺的楊堅。”
“這時候不用楊堅出面,劉昉和鄭譯等不約而同的都想到要楊堅出來輔政,因為楊堅的女兒楊麗華是皇后娘娘,並且楊堅和他們關係都不錯。”
“這時候楊堅假惺惺推辭幾句也是應該的,但無法改變不了事實,楊堅成立輔政大臣,成了手握實權的第一號人物。”
“命運就是這樣,上一秒還在惶恐不安,而下一秒就是掌控天下命運。”
“剛剛有一點志得意滿,馬上聽到的訊息又是到處造反,雖然有周天元宇文贇的禍害,但楊堅的帝王之路卻不會一番風順。”
“楊堅要想坐穩輔政大臣的位子,面臨著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