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遼國的騎兵數天就能到達黃河邊,渡過黃河就直接到了汴梁城門下,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異族突然進攻,當你看到對方到來時,已經晚了,很難合攏軍隊,在開國大典上,你頒佈了很多新政,唯獨沒提到定都的問題。”
“汴梁儼然成了第一道國防線,也是最後一道國防線,以致汴梁城聚集了數十萬府甲重兵。”
“等到趙匡胤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木已成舟,遷都的問題被永久擱置了下來,後來的靖康之變,金軍南下,從渡河到完成對汴梁的戰略性包圍,僅僅用了三天時間,足以說明汴梁在當時是不適合做首都的。”
“第二點,統一之誤,宋太祖在進行全國統一的戰爭時,採取的策略是先南後北。”
“誠然,攻佔南方,特別是統一農業條件較好的江南,能給大宋王朝的江山鞏固帶來良好的經濟基礎,但是南方這些分散的割據勢力對大宋王朝來說,根本就不足為懼,縱觀歷史,中原王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
“大宋王朝立國伊始,良臣武將,士氣高昂、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應趁此良機,一鼓作氣,進行北伐,解決重點威脅,然後再揮師南下,最終完成全國統一。”
“但是宋太祖偏偏先發動了統一南方的戰爭,南方的戰事消弭了,那千畝良田都是安身立命的根基,經過五代十國數十年的紛爭,民心思定,手上有田,心中不慌,大家都想著怎麼過好以後的日子了,誰還有更多的心思去考慮北伐的事情。”
“而在中原王朝文人士子心中,北方不過是莽荒之地,即使勝利了也是得不償失,一旦北伐戰事失敗,文人士子就更有話說了。”
“後來宋太宗北伐失敗,趙普等人不就是以“喪師耗財的徒勞之舉”這個理由,堅決反對再次北伐遼國的嗎?”
“這也是和柴榮相博的觀點,如果先去北伐,他們何至於成長到最後的威脅,而導致北宋滅亡。”
“正因為,趙匡胤開國之初,埋下了這麼多不利的因素,以致後來積習難改、船大難掉頭,造成了被動挨打,最終亡國的局面,可以說大宋誕生之初,即是衰亡之始!”
范仲淹:這個可真不願太祖,他也是想遷都的,但是這個想法當時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最後太祖耍性子索性坐在汴梁了,後來太宗親自跑來勸說的,其實太祖已經預設遷都了,只可惜五個月之後他就突然辭世了,遷都的想法也就從此作罷了。
包拯:如果從自然條件上比較洛陽和汴梁作為國都的優勢,誰優誰劣一清二楚,但是滿朝文武都一致反對遷都,顯然有其他的原因,這原因臣也不清楚,只是導致了最終宋朝的滅亡,汴梁所處的位置是不容易防守的,憂患重重。
“所以宋朝只能增添大量的兵力,到了宋仁宗時期全國兵力就達到了125萬人,空前強大的軍隊消耗了北宋九分之十的經濟,隨著兵力的增加,供給汴梁的物質也大的增加,這樣就帶來不斷的挖運河和疏通運河。”
“從始至終這些事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造成了天下大部分財富集中在汴梁,而其他地方越來越窮的局面,正如宋太祖所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