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在位期間,誕生出三蘇、歐陽修、司馬光、范仲淹、晏殊、包拯等一大批文人志士。”
“他們都那麼的熠熠生輝,卻又不盡相同,他們肆意揮灑自己的才華,那是儒家所提倡的文治盛世,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讀書人走上舞臺,得以完美釋放自身的熱血和抱負,那也是天下萬民的盛世,終仁宗一朝,除西北經歷戰事以外,國家百姓安康、民生富足、文化繁盛。”
“如果沒伯樂,這些千里馬是不會被發現的,仁宗就是他們的伯樂。”
年羹堯:宋太祖你那“杯酒釋兵權”傻子都能看出什麼意思了,不得不說,這算的上是高明瞭,可偏偏是這高明手段卻漏掉了一人,這也讓後來的宋朝被遼、金、西夏、蒙古輪番揍的慘況。”
你猜出來了吧!是不是很後悔啊!這個人大家應該也猜出來了,還能有誰?趙光義唄!
或許是宋太祖太相信兄弟之情了,要說最眼紅皇位的還是趙光義。
976年,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第二天清晨,趙匡胤暴斃。
趙光義順利即位,這也是後來的“燭光斧影”和“金匱之盟”的由來。
鰲拜:皇室之人,居然相信那兄弟情深,柴榮待你可不錯,你還不是反手奪了人家的江山,真是可笑!
“趙光義即位後,宋朝的治國方針也變了,趙匡胤本是領兵打仗之人,他以席捲之勢征戰四方統一中華,在杯酒釋兵權後,他還是很看重武力的。”
“趙光義也想建功立業一番,可他比他哥哥差遠了,兩次北伐都被打跪,既然武的不行,趙光義就轉文了,別說在文方面他表現的還不錯。”
所以宋朝重文輕武這個鍋應該是趙光義,趙匡胤兩個來背,如果說趙匡胤能活著結果會不一樣,沒有可能,因為沒有如果,趙匡胤在還未征戰的時候,去世了。”
“說到這,“重文輕武”,“杯酒釋兵權”,“分割相權”,這三個決策已經決定了大宋的衰亡,還有兩個小錯誤,講不講其實都無所謂了,不過,宋太祖應該想聽的吧!”
趙匡胤:聽,怎麼不聽,我都會改的,上次就決定更改了,這次獎勵一發,我相信,朕還會征戰四方,打下異族,一統中原,朕要讓北宋百姓安居樂業,武將成為大宋的一道難以跨越的防線!
“兩個小問題,定都之錯和一統之誤。”
“北宋王朝的首都東京汴梁,處於中原腹地,黃河腳下,周圍一馬平川,根本無險可守,皇城的選據點應該是易守難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