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多年以來一直能被皇帝重用,主要原因是郭子儀能夠幫助皇帝解決問題。”
“郭子儀從支援唐肅宗上位,到幫助唐代宗平復安史之亂,讓唐代宗回到長安,在之後,他又能平復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可以說郭子儀在關鍵時刻總能力挽狂瀾,挽救唐王朝,所以皇帝才能一直重用他。”
“郭子儀平定回鶻與吐蕃叛亂之後,他可以說已經成為唐朝的一塊“金字招牌”,世人都知道郭子儀有大功於唐朝。”
“但郭子儀在功成之後,卻選擇身退,保全自己,在公元774年,郭子儀向唐代宗請求“退休”,但唐代宗不允許。”
“雖然唐代宗沒有讓郭子儀退休,但郭子儀在當時已經讓自己處於“退休”狀態,為的是避免皇帝對自己產生忌憚。”
“因為郭子儀很清楚,他的勢力太過於強大,就會像安祿山一樣,最終使得皇帝與臣子之間信任感越來越低,最終結果就是皇帝與臣子反目。”
“郭子儀既不願意自立,更不願意被殺,他只能忍耐。”
“郭子儀很聰明,也很能忍,在郭子儀在前線正與吐蕃人戰鬥的時候,他家的祖墳就被魚朝恩指使的人挖掘出來過。”
“在現在,很多人家裡祖墳被掘開,還是對自己家的極大侮辱,在古代,祖墳被刨,更是對家族極大的侮辱。”
“但郭子儀卻能忍受這樣的奇恥大辱,並與魚朝恩繼續維持很好的關係。”
“到最後,魚朝恩都被郭子儀的寬厚所感動,不忍心再去找郭子儀的麻煩,其實郭子儀也知道魚朝恩是皇帝的直屬勢力,魚朝恩之所以敢這樣去做,一定是得到了皇帝的暗示。”
“皇帝是想透過這件事,看郭子儀到底會如何反應,如果郭子儀直接把魚朝恩抓起來,那麼郭子儀就已經有了不臣之心,皇帝就會早做準備,其實皇帝除了讓魚朝恩百般刁難郭子儀之外,還親自給郭子儀“下套”。”
“在唐朝有一個名為“尚書令”的官職,這個職位常年空缺,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做過這個官職,所以,在唐太宗之後,這個官職一直空著,無人敢坐。”
“但郭子儀因為立有大功,皇帝沒有可以賞賜他的東西,便多次讓郭子儀就職尚書令一職,但郭子儀堅持不接受。”
“郭子儀其實也知道,這是皇帝試探他有沒有不臣之心。”
“郭子儀要是接受了尚書令這一職位,那麼皇帝與郭子儀的關係就難以維繫。”
“郭子儀除了不接受更高的地位,低調忍耐之外,他還在生活中處處謹慎小心。”
“郭子儀出門從來不帶著很多人,只是帶著一個到兩個僕從,就如同長安城中最小的官吏一樣。”
“郭子儀平常吃飯與穿衣也力求節儉,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更嚴格要求家人。”
“他的夫人和女兒一共才有一個僕人來照顧,而且有一次,郭子儀的兒子向他哭訴,他們的兄弟,也就是郭子儀妻子奶媽的兒子因為犯了小錯,而被都虞候打死。”
“郭子儀並沒有責問都虞候,反而責備自己的兒子,他認為自己的親人,更應該被嚴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