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在混亂的局勢下,透過自己的能力,穩住了唐朝,使自己成為重臣。”
“但上位之後的李亨,並不是完全信任郭子儀,也曾多次削去郭子儀的實權,但隨著李光弼和其他重臣的失敗,唐肅宗又不得不重用郭子儀平叛。”
“李亨是一位在位時間很短的皇帝,在位短短六年便去世。”
“李亨去世之後,郭子儀又輔佐唐代宗李豫繼位,唐代宗李豫依靠著郭子儀重臣勢力,逐漸穩住了內部,郭子儀也幫助唐代宗重新收復了長安。”
“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之後不久,唐朝原本的附屬國回鶻和吐蕃又開始作亂。”
“在這個局面下,郭子儀又受到唐代宗重用,回鶻和吐蕃之所以作亂,一方面是由於唐朝的舊將僕固懷恩因為對唐代宗賞賜不滿,所以才糾集少數民族勢力在西北作亂,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回鶻與吐蕃想要趁著唐朝內部還不穩定,劫掠唐朝,獲得收益。”
“郭子儀在當時已經把軍隊分派到了各個地區,只有幾萬軍隊守衛長安,而僕固懷恩卻遊說動了吐蕃、回鶻、党項、吐谷渾等眾多少數民族勢力,總兵力達三十萬。從兵力對比上來看,雙方實力相差懸殊,長安很難守住。”
“但正在這個時候,命運再度眷顧郭子儀。”
“正在郭子儀覺得自己要功敗垂成,再度失去長安的時候,僕固懷恩突然暴斃了。”
“僕固懷恩暴斃之後,郭子儀得知訊息後,從絕望中又看到了轉機,僕固懷恩一死,少數民族的聯軍就失去了關鍵的連線點。”
“而這個時候郭子儀做出了關鍵的決定,他單騎素衣前往回鶻軍營中,勸說回鶻人歸降唐朝。”
“在當時回鶻人和吐蕃人的勢力最強,是唐朝的兩大威脅,事實證明郭子儀在關鍵的時刻,沒有選錯。”
“郭子儀一到回鶻軍營,回鶻軍隊首領馬上拜倒在郭子儀身下,郭子儀與回鶻人聯盟之後,共同打敗了吐蕃,再次挽救了大唐王朝。”
“郭子儀之所以敢單身素衣前往回鶻,是因為他能給回鶻帶來穩定的收益。”
“而郭子儀選擇招降回鶻,是因為回鶻勢力地勢平坦,對唐朝威脅很大。”
“而吐蕃人住在高原上,雖說吐蕃易守難攻,但相對來說也限制了吐蕃快速出擊,相對於回鶻,吐蕃對唐朝威脅不大。”
“另一方面,郭子儀也看準了回鶻與吐蕃之間的信任比較脆弱。從回鶻人的角度來看,吐蕃人與回鶻人之間多有戰爭,相互之間信任度很低。”
“再加上,如果吐蕃與回鶻人共同進攻長安,吐蕃人掌握著回鶻的退路,共同進攻長安的時候,他們還能相安無事,一旦得到利益,吐蕃人會不會截斷回鶻人的退路,這個回鶻人很難保證。”
“尤其是他們中間的聯絡人僕固懷恩已死的情況下,回鶻人其實已經決定背叛與吐蕃人的聯盟。”
“而在這種情況下,郭子儀帶著誠意來招降,願意與回鶻一起打敗吐蕃,分配吐蕃人的利益,所以回鶻首領見到郭子儀之後才甘願拜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