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功臣卻是被他一手打下的天下之人害死了,這也映了前面幾人的話,韓信的情商真的不高!”
“自古人臣最忌諱“功高蓋主”,漢高祖劉邦又是出身布衣,生性多疑,為人陰狠,君臨天下後對自己身邊的能臣良將更是心存忌憚,必欲除之而後快。”
“而建有“不賞之功”的韓信一直都是劉邦的心頭大患,早在楚漢交兵的時候,劉邦就曾兩次收回韓信的兵權。”
“韓信身邊的人曾多次提醒他要小心,手下還勸韓信造反,然而韓信天真地認為自己功高蓋世,又沒有過錯,因而並沒有防範。”
項羽:打仗挺厲害的,怎麼腦子就不轉彎呢?
岳飛:這也比我強多了,我是打個仗都憋屈!
李世民:這都誰也不用說誰了,那個帝王都有這毛病,臣子的權利都不能太大。
華佗:該藏拙還是告老還鄉都得謹慎考慮!
衛子夫:手握大權,註定了這條路,要好好想想應該怎麼走,才能保全自己。
“漢初有三傑,有的人確實保全了自己,張良懂得避世保身,蕭何選擇自毀名譽,而韓信獨自執著,最終自然難逃厄運。”
“事實上,劉邦雖然奪了韓信的兵權,降了他的職,但並沒有決意要殺他,多少還念及舊日的情義。”
“韓信的死有人歸罪於劉邦的無情,畢竟韓信為漢室立下了太大的功勞,然而劉邦也不能真的殺了韓信,當時稱帝的時候劉邦就許諾韓信了“三不殺”。”
“呂后也是一政治強人,不下於劉邦,這時候呂后窺測到了劉邦的心裡,想殺而不忍殺,那就讓老孃來吧!然而,呂后殺韓信並不是拍劉邦馬屁,相反的是個巨大的政治陰謀。”
“要殺一儆百,殺雞給猴看,功高蓋主或許該殺,可是為了“三不殺”的約定,呂后對韓信的懲罰簡直是不寒而粟!”
“就在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陳豨時,有人告變,說韓信與叛軍陳豨合謀造反,這可是一大機會。”
“這時,呂雉馬上找到蕭何商量對策,蕭何說了一個計謀,就是他親自去韓信的府上,說剛從劉邦那裡回來,陳豨已經被殺了,讓他一起去宮裡慶祝。韓信信以為真,結果剛入宮,就被呂后命令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把韓信捆了起來。”
“三族更是被殺,而對於這位大將軍韓信,居然用了“具五刑”的殘忍方式。”
“什麼是“具五刑”呢?先是黥面,而後割鼻,之後砍掉雙腳,再用竹條抽死,然後割掉腦袋懸掛示眾,最後把屍身剁成肉醬,拿到菜市場上賣掉。”
“韓信就這樣被宮女們扎死了,死狀是殘忍至極、慘目忍睹!”
“劉邦當時確實不在,動手的應該算在呂后和蕭何手下,可是在劉邦回宮後,得知韓信的死訊,劉邦的態度是且喜且憐之的,喜的是,終於除去心腹大患,憐的是,韓信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將才,如此下場,值得哀憐。”
朱元璋:這可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長樂公主:這起因太慘了,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刑法!
李世民:韓信後面也稱病告假了,可惜他太過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了,最終難逃這命運!
“縱觀韓信的一生,少年不得志,處處不被人待見,輾轉了多個勢力,始終得不到重用。”
“終於被“命中的貴人”所相中,得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一展報負,但可惜,因為其軍事才能太過出眾,被君王所猜忌,最後更是被一婦人和自己的曾經的恩人所殺死,僅僅三十多歲便英年早逝,真是可惜可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