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人而不制於人”一直是項羽不棄的用兵原則,為取得決戰的主動權,他選擇了垓下。”
“垓下,中間一座孤山,水源充足,四面皆是平原,這非常有利於楚軍野戰的優勢。項羽也在此囤積糧草等待諸侯兵的到來。”
“劉邦擁兵二十多萬,韓信帶來三十萬大軍。彭越引兵十萬。英布、劉賈、周殷共引兵二十多萬。以及趙國、燕國等都出兵支援。這所有兵力加起來近百萬之眾。”
“劉邦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會集了這百萬大軍,可面對垓下不利的戰場卻也犯愁起來。”
“論野戰,楚軍的威名不需言說。當年,鉅鹿之戰項羽5萬打敗了秦軍40萬,彭城之戰3萬消滅劉邦56萬等等,天下沒有人能與之爭鋒,可現在項羽還有10萬之眾,這場決定生死的決戰又該如何打呢?”
“萬急關頭,一眾謀士皆束手無策,唯韓信擔起了為劉邦佈局謀劃的重擔,一場十面埋伏就此展開。”
“韓信為前軍,30萬人一分為三,韓信自率中軍10萬居前,
孔將軍10萬居左,費將軍10萬居右,三軍呈品字陣列。
劉邦20餘萬在後,為韓信軍後方屏障。兩軍合兵一處,集中力量,佈陣於楚軍的前方。”
“彭越軍,英布軍,劉賈軍,周殷軍,分別居其它三面,合圍楚軍。”
“這種“分中有合,閤中有分”的佈局把聯軍人多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其中,彭越、英布、劉賈、周殷四軍起到牽制楚軍兵力和斷絕楚軍後援的作用。韓信、劉邦,兩支軍隊集中力量可以避免彭城之戰被楚軍各個擊破的悲劇。”
“項羽被眼前這個佈局所震驚,當年這個並不起眼的執戟郎竟然能布出這等戰陣!不過這並沒有嚇到項羽,反而激起了他破陣的慾望。”
“按照項羽的設想,楚軍野戰能力天下無敵,足以以一當十,要擊潰韓信中軍是輕而易舉的事。”
“有句話說的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很顯然韓信準備十足,這就使項羽成功的可能性降到了50%以下。這必然是一場勝負難料的戰爭。
“一切都準備就緒,楚軍發起了突襲,項羽親自率領最為強悍計程車兵直插韓信中軍,與韓信的兩萬勇士廝殺在一起。”
“雖然楚軍對野戰有利,可是對面韓信可是用的車輪戰,這場巔峰對決最後的結果,雙方各有損失,打了個平手。”
“這樣的結果,劉邦一方自然歡呼雀躍,這是久違的勝利。”
“對於楚軍來說,卻是銳氣受挫,士氣低落,在項羽的眼裡,沒有什麼打平可言,無法打敗對手就意味著自己失敗。”
“項羽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繼續研究形勢,企圖反敗為勝,當前的形勢,項羽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又如何反敗為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