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信認為劉邦手下的將帥士卒大多為山東人,他們皆不願長期呆在僻遠的漢中,想要回到自己的故鄉,劉邦可以利用這股思鄉之情,藉機東出,爭奪天下。”
“而淮陰侯韓信更是向劉邦具體分析了項羽的為人,認為其不過是匹夫之勇與婦人之仁,同時詳細剖析了劉邦現在所處的環境與佔據的優勢,建議劉邦先收復關中,消滅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與翟王董翳這三位秦王,然後東出與項羽爭權天下。”
“韓信“明修棧道”之策也確實吸引了敵軍注意力。”
“當敵軍的主力被引誘到了棧道一線時,韓信卻率大軍西出勉縣轉折北上,順陳倉小道入秦川,渡渭河於陳倉古渡口,倒攻大散關,對敵人發動突然襲擊,輕而易舉地拿下了陳倉城,開啟了守衛關中平原的大門。”
之後漢軍主力揮師東進,佔領了三秦,被稱為“陳倉之戰”!”
“可以說這場打的非常迅速又漂亮的一場戰爭,兩個韓信都功不可沒,僅僅歷時四個月即成功從漢中突圍,拿下了關中的大部分地區,並以此為基礎,拉開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的序幕。”
“還定三秦後,劉邦的領地擴充了數倍,手裡的軍隊已從三萬擴長到數十萬。”
“劉邦覺得自己的翅膀硬了,在對項羽發動進攻前夕,撤了韓信的大將軍職務,讓蕭何和韓信留守關中,自己則親自掛帥,帶著張良、陳平等率軍東進。”
“結果,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的三萬精兵打得落花流水。這一仗幾乎把平定三秦之後掙來的本錢全都賠光,無奈之中只好重新起用韓信。”
“韓信受命於危難之際,立刻大刀闊斧地向楚軍反撲,很快把滎陽以東的大部分地盤奪了回來,擺脫了漢的極度劣勢,進入與楚的相峙狀態。”
“正在這時,歸屬劉邦的魏王豹見劉邦勢衰,起了叛逃之心,與項羽聯手,計劃從側面夾擊劉邦。”
“魏王在黃河沿岸布有重兵防守,設防嚴密而無懈可擊,韓信先“聲東擊西”,擊西之後再次擊東,迅速佔領了蒲坂、安邑。”
“接著,韓信又北上攻佔了平陽,一舉平定了魏國所有地盤,前後不到一個月,就把強大的魏國滅了,解除了漢軍側翼的威脅,使關中後方更加穩固,也使得項羽的右翼進攻無法實施,緩解了滎陽戰場的壓力。”
“韓信雖然滅了魏,但黃河以北地區還有代、趙、燕、齊等諸侯國虎視眈眈。”
“對此,韓信請纓率兵北上。韓信進攻的第一個目標是代國,代國國小兵弱,很快被攻破。”
“此時,劉邦卻派人來接收軍隊,補充滎陽戰場的需要,最終只給韓信留下了三千餘人,韓信沒辦法,只好就地招兵,湊夠了三萬人。”
“而這成就了流傳千古的戰役“背水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