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正因為他的身份,他在朝中幾乎沒有獲得支援,因為李世民有三個嫡子同時也是愛子,除非這三個都不可能,否則他做太子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李世民對李恪是寵愛有加,不過再一碗水端平,李世民對李恪的愛也應該是第四名。”
“要說真的寵愛吧,有些事情確實帶點愛,在我看來不多,因為我也只是個後世之人,史書多有記載,唐太宗對李恪這位皇子也很喜愛,那就給大家講講這喜愛的地方,還有我不一樣的看法。”
“在我眼裡李恪他就是一個可憐倒黴的人。”
“作為唐太宗的兒子,李恪沒有為後世立下赫赫戰功,也沒有較為出色的成績,但卻被大家包括後世所銘記,這究竟是為何呢?”
“我會一一去解答。”
“他也確實對的上身上的血脈,少時便展現出優於常人的天賦。”
“武德三年六月,時年兩歲,便以皇孫的身份,成為了湘州刺史,與此同時冊封為長沙郡王,隨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英武果斷的性格也被凸顯出來,深受皇帝喜愛。”
“李恪也非常爭氣,從小便十分聰慧,甚至教過他的老師都對他讚不絕口,認為是少有的人才,可以說得上是真正的文武雙全,射、御、書、數完全不在話下,和他父親唐太宗年輕時極為相似,甚至還對他說過“英果類我”之類的話。”
“這也是前面說最像李世民的一位皇子,和唐太宗可比,“英果類我”這四個字確實是一種很高的評價。”
“這也讓李恪深受李世民的喜愛,皇宮上下更是將其視為天選之子,他從小就被寄予厚望,皇宮內部也非常重視對他各方面的素質培養,年僅十歲被封蜀王。”
“當時的蜀地全是一片富饒的景象,顯示出一種蒸蒸日上的意味,但唐太宗因為其年幼,沒有讓李恪赴任,而是讓他遙領職位,從這兩點也確實可以看出唐太宗對這位“三皇子”的疼愛。”
“唐太宗一直都不捨他離開自己身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不得不前往封地赴任,管理地方事務,於是,在李世民和其母楊妃的目送下離開了從小在這裡長大的皇宮。”
“幾年後,唐太宗想要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以此來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甚至不顧權臣的反對,對他身邊的嫡系都世襲分封,李恪也在其中之列。後來,他就放棄了舊時名號“蜀王”,從此有了新的名號“吳王”。”
“然而剛當上吳王不久就掀起了一場罷官風波,原是因莊稼問題被彈劾。”
“李恪在任職期間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大臣彈劾,太宗偏袒兒子,就對大臣說:“朕派權萬紀輔佐朕的兒子,現在權萬紀不能糾正他的過錯,嚴懲也應該嚴懲權萬紀才對,怎麼能怪朕的兒子!”
“彈劾李恪的柳範說:“房玄齡輔佐陛下,還不能阻止陛下游獵呢,怎麼能全怪權萬紀?”太宗被懟得無話可說,最後只得承認自己因私忘公了。”
“作為懲罰,李恪被免官,還被削減封戶三百戶,不過不久之後他就又一次被任命為安州都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