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對宦官的寵愛導致了宦官的專制權力。那時,如果大臣想見朱祁鎮,就必須給王振公公一份禮物,如果王振覺得禮物可以,大臣就能順利見到皇帝,如果他覺得禮物不夠貴重,更別說想見皇帝,大臣會直接被扔出去,因為這個禮物,一些地方官員幾年都見不到皇帝一次。”
在一次當地官員上表說瓦剌經常騷擾明朝的百姓時,這件事讓太監王振知道了,他跑過去鼓動朱祁鎮,對朱祁鎮說:“陛下,為了早點證明您的能力,我建議您親自帶軍隊去征服瓦剌。”
“那時朱祁鎮二十多歲,正是一個血氣方剛的時代。聽了王振的建議後,他不顧大臣的反對,想效仿父親朱瞻基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但這個朱祁鎮可能是當上皇帝膨脹了,他根本不會打仗,也不懂兵法,但還是要御駕親征。”
“皇帝一心要親自帶兵征服瓦剌,大臣們也阻止不了,阻止不了怎麼辦?只得讓朱祁鎮由著性子來。”
“就這樣,朱祁鎮集結了明朝的50萬兵馬開始出征。後來在明軍毫無防備的時候,瓦剌也先果斷帶人進攻,朱祁鎮看到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時直接慌了,拼命呼喊保駕,導致明軍慘敗,損失20萬精英,跟隨的幾十名文武官員全都殉國,史稱土木堡之戰。朱祁鎮一戰把明朝幾代人攢下的積蓄全部化為烏有,這也是後世親切地稱他為“大明戰神”的原因。”
“這一戰,跟隨明英宗出征的明軍中央軍精銳全軍覆沒,火器營的損失更是直接影響了明朝未來的火器發展程序。”
“在“土木堡之變”前,明朝經過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多次北征,削弱了草原遊牧民族的武裝力量,對草原遊牧民族採取的是積極防禦的戰略態勢,明軍依託長城和長城內外的城堡構成了一條拱衛京城的戰略防禦地帶。”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收縮防線,在長城以外的軍事據點幾乎全部喪失,長城成了“第一線”,一旦被突破就會面臨著被動的局面,幾乎喪失了出擊的主動權,這直接導致了明朝走向保守和焦點對內,直接由積極防禦變成被動防守。”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來說是突然的災難,連皇帝都被敵人抓走了。皇帝被俘,瓦剌利用明英宗叩關內侵,危急關頭,明朝在於謙的帶領下推舉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新的皇帝。”
“原本朱祁鈺只是個藩王,皇位輪不到他,“土木堡之變”讓他登上了皇位,不過此人確實有大德,在瓦刺即將覆滅皇城之時,他重用賢才,強行挽回了大明。”
“本來事情告一段落,可誰知繼位的朱祁鈺病重,於是朱祁鎮再次產生了一些念頭,有些得不到重視的官員,為了得到從龍之功,要重新復立朱祁鎮為帝,發動了“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造成的朱祁鈺意外繼位,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又重新當上皇帝,兩次皇帝非正常的更換,直接影響了朝局穩定,造成明朝的動盪,對明朝產生深遠的影響。“土木堡之變”導致的種種後果,讓明朝從此由盛轉衰。”
“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后,他又開始離譜的騷操作,先是為王振這個荒唐的“大將軍”築碑立墳,修建廟宇,更是聽信讒言,殺死了為大明再續國祚的于謙。”
朱元璋眼前一黑,啥?他是不是聽錯了,把于謙給殺了?
曹操:一個“閹狗”稱將軍,真會玩。
康熙:于謙是個人才,人家歷經四朝沒出事,到了明英帝這,直接被殺了,這麼一個賢才,就算他功高過主,也應只打壓,不可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