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十一年(1861)五月,太平軍李仁壽部佔領永康,各鄉民團拼命頑守,太平軍時進時退。
八月太平軍數萬人在天安蕭大富率領下,佔領縣城,派出魏天福打館芝英。
太平軍告示安民,全縣各地
“每家門首掛一門牌”,各鄉每路設立兵卡,全縣除方巖山及絕塵山均在太平軍佔領之下。
同治元年(1862)四月十一日,地方民團分幾路攻打縣城,隱蔽在東庫一帶的太平軍乘民團立腳未穩之時,從敵背後和側翼出擊,打得民團措手不及,殺死殺傷民團無數,生擒者達萬餘人。
翌日,蕭大富率百數十名太平軍戰士,向李溪迎擊民團,在牛筋嶺山曲遭民團伏擊,全部遇難。
十四日民團合圍縣城,守城太平軍英勇拼殺,堅守陣地,民團連攻三天不能前進半步。
十七日,金華、武義數萬太平軍從桐琴增援永康,打得民團土崩互解。
此後,縣城由憫天義駐守,分踞於芝英的有朱、陸、龔三首領。此期間,忠王李秀成、首王範汝增等過往永康太平軍將士
“不知其幾十萬數,合邑鄉村,此往彼來,無處不到。”十月十五日,太平軍退至南宅,接著退至東陽湖頭陸一帶打館。
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三日,駐永太平軍撤離永康,永康多為清閩軍總兵林文察進佔。
太平軍”一稱的產生,源於太平天囯從金田團營到定都後半載,其間長達3年時間裡,一直以
“太平”為號。初時沒有國號,洪秀全稱
“太平王”,後雖改稱
“天王”,建國號
“太平天囯”,但旗幟上寫的始終有
“太平”而無
“天國”,見於記載者如
“太平廣西桂平黃旗”
“太平水營”
“太平左軍主將”等等。太平天囯關於軍隊建制的紅標頭檔案《太平軍目》初刻版中對旗幟的規定也是書
“太平”而不書
“天囯”。(此係
“太平”政權之
“軍目”而非